太阳中风脾虚水停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太阳中风脾虚水停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临床表现】

主症: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汗出,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副症:鼻鸣,干呕。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浮缓。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及典型舌脉。

(3)具备太阳中风后误治的病史。

【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太阳中风证误治,汗下失宜,表证未除而脾虚水停,或素有水饮复感外邪而成。

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汗出,脉浮缓是表证仍在;

心下微痛,小便不利,为脾虚水饮内停。

需要说明的是,原文记载为“无汗”,见《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注家或注无汗,或注有汗,注有汗者,理由有二,一是原文言“翕翕发热”,当是省略了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等桂枝汤其他症状,是太阳中风证的省文法;二是从方药的角度讲,无汗一般用麻黄,有汗大抵用桂枝,今用方为桂枝汤加减,故说明是有汗的太阳中风证。

【治疗法则】

利水通阳。

【代表方剂】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方药加减】

流行性感冒:其特点是鼻塞头胀,喉痒咳嗽,痰多胸闷,胃胀欲呕。治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加厚朴、半夏等。

癲痫:其特点是经常跌倒抽搐,昏不知人,重时每月发作数次,食欲不佳,口干欲饮,胃脘部痞硬撖痛,舌苔白干而厚。治用本方加枳实、僵蚕、蜈蚣全蝎等。

【类证鉴别】

太阳中风证与太昭中风兼脾虚水停证:二者均有发热,恶风寒,汗出,头项强痛等证。不同点,前者为风寒外束,营卫失调之征,以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为主证。本证除太阳中风证之外,还兼有脾虚水停之候,如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等。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蓄水证:二者均有小便不利,发热恶风,汗出等表证。不同点:前者为表邪不解,邪热随经人腑,热与水结,致膀胱气化失常所致,伴有烦渴或消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少腹满等气化不利之症;本证为太阳中风兼有脾虚水停,除表证外,兼有心下满微痛等阳虚水停,不能输化之征。

阳明湿热证与太阳中风兼脾虚水停证:二者均有小便不利。不同点:前者为湿热内蕴,不得外散,不得下行,致三焦失于疏利,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外溢成为发黄,以身黄,目黄,小便黄,腹微满,无汗,小便不利为主证,但无表证;本证的病机,为太阳中风兼脾虚水停,其证除小便不利外,一定有发热恶寒汗出等表证存在。

少阴阳虚水泛证与太阳中风兼脾虚水停证:二者皆有小便不利或发热等表证。不同点:前者为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泛溢所致,本证病机为太阳中风加脾虚水停,二者虽同是水气为患,但一为肾虚水泛伴阳虚之征,一为脾虚水停伴太阳中风之征。

太阳水气上逆证与太阳中风兼脾虚水停证:二者均勺水气为病,皆有心下满,不同点:前者是水饮内停,逆动于上,且无表证,故见气上冲胸,起则头眩等症:本证虽为脾虚水停,但无逆动之热,且伴有表证,故见小便不利,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等证。

少阴阴虚水热互结证与太阳中风兼脾虚水停证:二者均有发热,小便不利等。不同点:前者除上证外,还兼有心烦不得眠,渴欲饮水,下利,或咳嗽呕吐,舌红少苔,脉细数,其机理为阴虚,标为湿热,水热互结而成,治当滋阴清热利水,方用猪苓汤。

【现代研究】

侧重于太阳中风脾虚水停证的病理及其方药的药理研究:

(1)太阳中风脾虚水停证的病理特点:近来,有人认为本证在表,为营阴的凝聚性、静性大于卫阳的升散性、动性,卫阳不得发散;在里,阴大于阳,优势的阴的凝聚性、静性引起水饮停蓄。

(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药理作用:本方具有镇痉止痛,芳香健胃,强心利尿,抗流感病毒等作用。茯苓有促进氣化钠及水的排泄作用,白术能够增加体重及肌力,促进生长发育,加速病后康复作用,对免疫系统有兴奋作用,用于有感染性疾病而免疫功能低下者或体虚易感染者,可增强免疫功能,达扶正祛邪成扶正却邪的目的,还可作用于内分泌系统,并可扩张冠状血管和周围血管。


太阳阳明犯胃上逆证(葛根加半夏汤证)
热痞表阳虚证(附子泻心汤证)
心肾不交证
肺气虚证
肺阳虚证
肺阴虚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