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壮热、口渴、汗出、脘痞。
副症:身重,小便短赤,面赤气粗。
舌脉:苔黄微腻或黄腻而干,脉洪大或滑数。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或具备副症中任何一项,加典型舌脉。
(3)具备热重湿轻的特点,或有劳倦过度、恣食生冷史。多见于署温、伏署、湿温等病中。
【证候分析】
胃热蒸腾,则见壮热口渴、汗多尿黄赤,面赤气粗。
湿困太阴,则脘痞身重。
热重于湿,则苔黄微腻或黄腻而干,脉洪大或滑数。
本证若见于暑温、伏暑,又名曰署湿困阻中焦证;亦可见于湿温等病,故吴鞠通说:“伏暑、署温、湿温,证本一源,不可偏执。”
【治疗法则】
清泄胃热,兼化脾湿。
【代表方剂】
白虎加苍术汤。
【方药加减】
如热郁化火,津伤不甚者,可酌加黄连、黄芩等苦寒泻火之品亦可加入。
【类证鉴别】
胃经热盛证与胃热挟脾湿证:二者皆有阳明里热亢盛的临床表现,但胃热挟脾湿证系胃热炽盛为主,兼湿阻太阴之候,枚除壮热、烦渴、多汗、脉洪大等阳明热盛之见症外,尚见脘病身重、苔腻等脾湿未化之象,为胄经热盛证所不见,,二者可辨。
湿热俱盛郁阻脾胃证与胃热挟脾湿证:二者皆为中焦湿热之候,但前者为湿热俱盛,郁蒸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所致,故以汗出热减,继面复热,渴不多饮,脘痞呕恶、便溏、苔黄腻、脉濡数为其主要表现。本证为热炽阳明兼脾湿未化使然,以壮热、汗出、口渴欲饮、脉洪大等里热见症为著,又见脘痞身重等湿象,苔黄而微腻,多无便溏,可资鉴别。
【现代研究】
本证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脑炎、钩端螺旋体病等多种急性传染病的某一阶段。由于病原体及其毒素进入血液,被中性粒细胞和大单核细胞吞噬后,产生井释放出内源性致热原,该致热源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因发热,机体物质代谢加快,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及体液,而致身重、口渴、尿短,病原体及其毒素循血液侵犯消化系统,影响胃的消化功能而出现脘痞等,遂致本证。
胃气虚证
胃阳虚证
气虚证
阳明痞满燥实证(大承气汤证)
阳明痞满证(小承气汤证)
胃热证(白虎汤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