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湿热挟滞证

胃肠湿热挟滞证

【临床表现】

主症:身热,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脘痞腹胀。

副症:恶心呕吐,腹微痛,不欲饮食。

舌脉:苔黄厚腻,脉濡数或滑数。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任何一项,加典型舌脉。

(3)病势较缠绵,饮食不节,胃肠素有积滞之人尤易出现本证。

【证候分析】

湿热郁蒸于内,则身热,胸腹灼热尤著,湿热积滞胶结于胃肠,故大便溏而不爽,色黄赤粘腻如酱,其气臭秽,肛门灼热。

湿热阻遏气机,气机失于宣展,故脘痞,腹胀甚则微痛,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湿热挟滞粘滞胃肠,胃之腐熟功能障碍,故不欧饮食。

若黄垢腻,脉濡数或滑数,为湿热内蕴于气分,兼挟食滞,热重于湿之象

【治疗法则】

导滞通下,清热化湿。

【代表方剂】

枳实导滞汤。

【方药加减】

若腹胀较明显者,可用枳实导滞汤酌加木香以理气散满除胀;

若呕恶较重者,可酌加姜竹茹、半夏以降逆和胃止呕

若见口渴,可加芦根等以生津止渴。

【类证鉴别】

湿滞大肠证与胃肠湿热挟滞证:二者皆因湿热之邪波及大肠,致使大肠传导失常。但前者系湿重干热,痹阻胲道气机,并漦蔽清窍之候,本证为热重于湿,兼挟食滞胶结胃肠之证,故其临床表现大相径庭,前者少腹硬满,大便不通,舌苔垢腻,脉濡。本证腹胀而不硬,并伴有灼热感,便溏不爽,苔黄垢腻,脉濡且数。前者神识如蒙,本证无神志异常,可资鉴别。

【现代研究】

本证可见干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和沙门氏菌属感染等病。由于细菌及其毒素侵入人体,被中性粒细胞和大单核细胞生成并释放内源唑致热原。该致热原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细菌及其毒素损伤胃肠粘膜,胃肠粘膜充血水肿,甚至坏死、脱落,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溃疡,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肠蠕动加快,而发生呕恶,泻泄不爽等,遂致本证。

实验室检查:细菌性痢疾血液中白细胞计数一般升高,伤寒、副伤寒血液中的白细胞常低干正常。沙门氏菌属感染血液中的白细胞多在正常范围。各种细菌培养均可查到病原体。伤寒、副伤寒肥达氏反应阳性。


心气阴两虚证
心血虚证
心阴虚证
心阳虚证
心阴阳两虚证
心阳暴脱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