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齿龈、口颊、唇、舌溃疡苍白疼痛,得热痛减。
副症:牙齿弱、齿痛而龈不肿,亦不蛀,日渐动揺;或齿痛连头;或齿龈口颊唇等患处苍白浮肿,破溃多脓,脓液清稀色淡红,凹陷较深:或自发性痛明显,饮冷水或进食物时疼痛加剧,恶风,常以毛中护脸,甚热饮;或齿唇舌颊溃疡反复发作,形状不规则,边缘高起,周围充血不明显,分泌物多,面色少华,纳差口淡,胃脘饱胀,大便溏薄。
舌脉:舌淡润,苔白腻,脉浮数紧或濡滑。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副症中任何一组症候加典型舌脉。
(3)常有风寒或寒湿之邪侵犯,脏腑阳虚之病因。
【证候分析】脏腑里虚,气血困滞,风寒邪毒乘虚而入,致齿龈口颊唇舌溃焓苍白疼痛,若风盛则作痒面痛轻,因为寒邪为患以热胜之,故得热则疼减,风寒外客则牙齿弱,齿痛而龈不肿不蛀,因风易伤血,血伤则龈萎则齿牙动揺;若风侵犯,齿痛多连头:若寒湿困脾,则患处多苍白而浮肿,若邪毒侵蚀则溃烂多脓,脓液清稀色淡红,因为脾为邪困,本气不足,故溃烂处多凹陷较深;因风寒邪气多为无形引发疼痛多于不自觉中,故言其疼多为自发性痛明显,饮冷可以助邪,食物可刺激病灶,故疼痛加剧,感风则恶风,感寒则怕冷,故常发毛巾护脸,以防寒侵,得热则痛减故喜热饮;若脾虚夹湿。湿郁而腐肌则见龈唇舌颊溃疡,形状不规则。正虚则致气血难以充填病灶,故仅见周围有水肿之象而边缘高起充血不明显。寒湿留蓄则分泌物多,脾虚水谷精微运化失司,故腹胀纳差,口淡,不能上承故面色少华,湿留大肠则大便塘薄,舌淡润苔白腻,脉浮数或懦滑乃为风寒或湿邪毒之征。
【治疗法则】
疏风散寒,益脾化湿。
【代表方剂】
理中汤、参苓白术散。
【方药加减】
牙痛,龈不肿亦无蛀、日见动揺者可加用开笑散(白芷,细辛、良姜、荜拨,川椒、香附、蜂房等,每服6克、水煎,含嗽吐之)。
齿痛连脑:可选用羌活附子细辛散(麻黄、附子、白芷、防风、炒僵蚕各3克,黄柏、羌活、苍术各2.1克,黄芪、升麻、炙甘草各1.5克)水煎食后服。
腐溃脓稀久治不愈:可用附子理中汤,阳和汤托毒外出。
若口疮重:加蔷薇花
大便溏薄而次数多者,加木香、煅牡舫。
【类证鉴别】
风寒邪毒证与风热邪毒证:虽都有邪毒之症,齿龈糜烂流脓等症,但风寒邪毒证溃烂处苍白,疼痛以得热减,得冷剧为其特点,或齿龈苍白浮肿,破溃流脓,脓液清稀色淡红,凹陷较深,溃烂处形状不规则,边缘高起,有恶寒重发热轻,舌淡苔白,脉浮数紧或濡滑等风寒表证或寒湿伤脾之症,同时体质多较差,病程久。风热邪毒证齿龈红肿热痛,得凉则减,有口渴、口臭、便秘、溲黄溃脓者脓液稠厚发黄,臭秽较重。舌质红,脉浮数,恶寒轻,发热重之风热表证,且体质正常或多阳盛之体,病程短。
【现代研究】
风寒邪毒证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齿龈炎,慢性口腔溃疡,复发性腔炎,牙齿过敏症,牙龈萎缩,牙髄炎,骨槽炎,骨槽溃脓证等病。
阴虚动风证
寒凝血瘀证
暑伤津气证
暑伤肺络证
暑伤心肾证
暑湿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