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手足蠕动或瘛疯。
副症:心中大动,甚则时时欲脱,形体消瘦,精神倦怠,咽干唇裂,齿燥色如枯骨,或见低热。
舌脉:舌干绛少苔或光绛无苔,脉虚。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任何一项,加典型舌脉。
(3)多见于温病之后期,来势较缓,病势较重。
【证候分析】
肝属木而荣筋,赖肾水以滋养。温病后期,热邪深人下焦劫烁真阴,水不涵木,筋脉失养而拘挛,以致出现手足蠕动甚或瘛疯等肝风内动之象。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失所养,则心中大动;正如吴鞠通所说:“肾水本虚,不能济肝而后发痉,既痉而水难猝补,心之本体欲失,故然而大动也,若阴液枯涸而将有阴阳离决之象,则见时时欲脱。温病后期,正气虚衰故精神倦息;形体消瘦、咽干唇裂;齿燥色如枯骨皆为肾阴大亏,失濡失养所致:阴液亏耗,虚热内生则出现低热。舌干绛少苔或光绛无苔:脉虚,皆为温病后期,肾阴耗损之征。
【治疗法则】
滋阴息风。
【代表方剂】
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方药加减】
若仅见手足镭动,尚未至瘛疚者当滋阴潜阳息风,方用三甲复脉汤去生龟板,即为二甲复脉汤;
若心中大动,瘛者为肝风已有张之势,宜滋阴潜镇息风,方用三甲复脉汤;
若阴精大亏,虚风旋扰,症见瘛,神倦,脉虚,时时欲脱者应急予滋阴固脱息风之大定风珠。
【类证鉴别】
热盛动风证与阴虚动风证:二者均为肝风内动,但热盛动风证发生在温病的极期阶段,系热邪炽盛,燔灼肝经,因热极而生风,属实证。其来势急剧,表现为手足抽搐频絮有力,颈项强直,牙关紧闭,两目上视,甚则角弓反张,同时伴有身热壮盛,神昏、肢厥、舌红或绛,苔黄燥,脉弦数有力等症。阴虚动风证发生在温病的末期或恢复期,为热邪久羁不解,耗伤肾阴,水不涵木,筋脉失养所致,属虚证,其来势较缓,多表现为手足徐徐蠕动,甚或瘛疚,与热盛动风证之抽动幅度大而有力截然不同,并伴有形瘦神惫,心中大动,甚则时时欲脱,咽干齿黑,唇裂,舌干绛少苔或光绛无苔,甚或干绛而痿,脉虚。二证的性质、发生的病程阶段、病机、动风的表现及伴有症状,均不相同,临床不难做鉴别。
肝阳化风证与阴虚动风证:二者均系肝风内动所产生的证候。但肝阳化风证系肝肾阴虚,亢阳无制,阳动化风所产生的本虚标实证。有肝阳上亢史。发病有急有缓,缓则缠绵数月数年,急则突然昏仆,半身不遂,临床以眩晕欲仆,头摇肢颤,言语蹇涩,甚至突然仆倒,不醒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其主要表现,阴虚动风证是亡阴失水,筋脉失养所致的证候,其证属虚多见于温热病后期,病势缓,临床以手足蠕动,甚或瘛疚、舌千绛或光绛无苔,脉虚弱为其临床特点。
血虚生风证与阴虚动风证:二者皆系筋脉失养所致的虚风证候。但血虚生风证系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常见于失血过多,或久病耗血之后,多表现为肢麻肉萌,关节拘急不利,并伴有血虚失养的见症,如眩晕、耳鸣、视物模糊、面色无华、唇舌淡白、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脉弦细等而无虚热征象。阴虚动风证是肾阴耗损,水不涵木引起,常见于温热病后期,多表现为手足蠕动,甚或瘛,并伴有咽干唇裂齿黑或齿燥色如枯骨,形瘦,舌干绛而痿或光绛无苔,脉虚,细数,无血虚见症。
【现代研究】
本证可兄于流行性脑脊髄膜炎、化脓性脑暎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及病毒性脑炎等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在疾病过程中,多引起发热,在其恢复期,细菌或病毒虽然几乎被完全杀灭,但尚未完全消除其激活的白细胞致热原,再者,已被损伤的脑组织尚未完全修复,或其环死组织的吸收均会导致余热未净或暮热朝凉。加之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高热,物质代谢加快,消耗大童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和体液,遂致本证。
秦伯末氏认为:“伤阴则指精血亏损,为温病最后阶段,病在下焦肝肾。肝藏血,肾主阴,阴血志损,余热稽留……这时必须养血滋阴,同时他还指出:“伤阴不一定都由入营后传变,如果温邪化热,久留中焦,也能损伤肾阴。
肺胃阴伤证
气阴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
太阳阳明邪迫胃逆证
太阴寒湿发黄证(茵陈术附汤)
太阴阳明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