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伤津气证

暑伤津气证

【临床表现】

主症:身热,自汗,口渴,神倦。

副症:心烦,唇干齿燥,小便黄。

舌脉:舌红苔少色黄,脉虚无力。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任何一项,接典型舌脉。

(3)多有正气素亏,或夏月摄生不慎史(劳倦或饥饿等),好发于夏季。

【证候分析】

暑热内郁则身热,上扰心神,则心烦。

炎暑克金,肺气受摄,故气短似喘而息高。

暑热郁蒸,腠理开泄则汗出。

《素问·靡痛论》说:“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

汗泄太多,不但耗伤津液,而且可使便部分元气外泄,加之暑天炎热酷烈,最易伤元气,元气亏损,故肢倦神疲,津液耗伤则口渴,小便短少而黄,唇干齿燥。

暑热未退,津气受伤,故舌红见有黄苔,脉虚无力。

【治疗法则】

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代表方剂】

王氏清暑益气汤。

【方药加减】

若署热较盛,可酌加石膏金银花连翘等;

若津气耗伤较重,黄连可予酌减,西洋参石斛麦冬等益气生津之品可加量;

若小儿夏季久热不退,气津不足,证见发热口渴、多尿、汗闭,或少汗、乏力神疲,可去苦寒的知母黄连,加入白薇蝉蜕地骨皮以和阴退热。

【类证鉴别】

暑入陌明证与暑伤津气证:暑热之邪性极酷烈,最易耗气伤津,但前者以暑热炽盛为主,津气尚无明显耗伤,故以壮热,大揭、大汗、脉洪大为其主要特点。本证暑热之势已减,津气耗伤粒甚,以身热口渴,自汗神倦,呼吸浅促,脉虚无力为其基本临床特点,二者可辨。

暑热已解气阴两伤证与暑伤津气证:二者皆为暑热病邪所致,均有气短神疲,口干等临床表现。前者乃暑热已退,气阴伤崦未复之候,故以稍神赛靡,不饥不食,睡珉不酣,舌红少津,脉细弱为其主要表现,而无身热,汗出等暑热内郁之症,本证系暑热未解而耗伤津气,故以身热汗出,口揭心烦、气短似喘、舌红尚有黄苔、脉虚无力为其基本临床表现,而无寝不安,食不甘等症。

【现代研究】

本证见于中署及小儿署热症等病,小儿暑热症出现我由于戛季气候炎热,小儿体温调节中署功能不全而致发热。发热使机体物质代谢加快,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和体液所致。中暑则系由于高热环境,人体无法通过出汗等一系列调节使所产的热董散发出来,致使大量余热蓄积而中暑发热;又由于大量汗出而耗伤体液并可使电解质发生紊乱,遂致本证。


心肝火盛证
心脾血虚证
肝脾两虚证
肝郁脾虚证
肾气虚证
胃阴虚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