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
副症:脘痞不畅,干呕呃逆,形体消瘦,大便干结,小便短少。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诊断要点】
(1)具备主症及舌脉者。
(2)具备主症2项,次症2项及舌脉者。
(3)多有胃病久延,热病后期,饮食不节,肝郁化火,耗伤胃阴之病史。
【证候分析】
“胃者,水谷之海“,其性喜润而恶燥,其气以降为和。胃阴不足,虚热内生,扰于胃中,故胃脘痞闷不杨,甚则灼热隐痛;失津润,受纳失常,故饥而不欲食:失和降,气逆于上,故干呕呃逆;虚食少,形体失养,故见消瘦;阴不足,燥从内生,燥热伤津,津不上承,故口燥咽千:津不下润,故大便干结,阴亏津少,故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是阴虚内热之象。
【治疗法则】
滋阴养胃,
【代表方剂】
益胃汤、沙参麦冬汤、养胃汤、麦门冬汤,
【方药加减】
胃脘痛:以胃中灼痛或隐痛为主证,伴口干唇燥,嘈酿似饥,饥不欲食,大便干结,舌红无苔少津,脉细而弦。治用益胃汤酌加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之品。
呕吐:其特点是时时干呕,或反复呕吐,吐量不多。伴烦渴欲饮,胃中灼热嘈杂,舌红无苔,脉细数等症。治用麦门冬汤酌加石斛、天花粉、玉竹、竹茹等加强滋养胃阴,降逆止呕之功效。
呃逆:以呃声短促而不连续为主症,伴唇燥舌干,烦渴不安,不思饮食,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治用养胃汤的加竹茹、橘皮、枇杷叶、柿蒂等顺气降逆之品。
噎膈:其特点是吞咽食物梗塞不顺,汤水可下,固体食物难以咽下,甚则胸膈作痛。伴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如羊屎,小便短少,脘中灼热,五心烦热,形体消瘦,皮肤干祜,舌干裂少津,脉弦细数。治用沙参麦门汤酌加石斛、生地、当归、姜竹茹、橘皮、蜂蜜、生首乌等舷阴养血,和胃降逆。
【类证鉴别】
脾阴虚证与胃阴虚证:脾阴与胃阴,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故两证易于合并出现。但两者仍有明显的区别。二证同属阴虚之患,均可出现脘腹灼热,食少纳呆,口干不欲饮,便秘尿少,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表现。区別在于:脾藏精气而不泻,脾阴即水谷所化之精微,具有滋养脏腑肌肉筋脉的作用,脾阴虚多由内伤虚损所致,临床上主要以食入难化,口淡乏味,体瘦神疲,口干涎少为特征。胃传化物面不藏,胃阴即胃中津液,具有腐熟水谷的作用,胃阴虚多因热病使然,其热象较重,临床上主要以胃脘灼痛,饥不欲食,干呕呃逆,烦渴嘈杂为特征。
胃热亢盛证与胃阴虚证:二证病位相同,同属胃热之患,故均可出现胃脘灼痛、嘈杂口干、便秘、尿黄、舌红、脉数等症,不同的是:前者为热证,多见于急性热病中,为病的进行期,故以身热恶热,消谷善饥,渴喜冷饮,牙龈肿痛,舌红苔黄燥,脉滑数等胃热炽盛之证为主要临床表现。后者为虚热证,多见于急性热病后,或由胃热伤阴转化而来,为病的迁延期,以五心烦热,饥不欲食,烦渴思饮,饮亦不多,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虚热内扰之象为主要临床表现。
胃阴阳两虚证与胃阴虚证:胃阴阳两虚证常见于慢性胃病的晚期,多由胃病久延不愈,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阴阳两伤所致。在临床上除具有胃阴虚证的食少、呃逆、胃脘痛,口燥咽干等主要表现外,同时兼见神疲乏力,四肢冷凉,自汗,脉弱等阳虚之象,故显然与羊纯的胃阳虚证不同,
【现代研究】
在病证对比研究中,本证多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在药证研究方面,以治疗本证之养阴药调理人体机能方固多见。
(1)本证多见于溃疡病,慢性胃炎中,现代医学采用纤雄胃镜、X线,脑电图及生化学等技术探讨了中医辨证分型的病理基础,发现胃阴不足型相当于慢性退行期、部分急性活动期溃疡病及多数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
(2)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养阴药能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并能使失调的功能恢复至生理平衡量。如石斛生物硷能促进唾液、胃液分泌以助消化,加强肠縝动。玉竹又有类似背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故胃阴虚者用之皆能奏效。
【
太阳中虚里急证(小建中汤证)
冲任虚热证
太阳中风胸阳不振证
肺热饮停证(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阴虚证
肾阴虚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