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伤肺络证

暑伤肺络证

【临床表现】

主症:发热,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粗。

副症:头目不清,口渴,烦躁。

舌脉:舌红苔黄、脉数。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任何一项,加典型舌脉。

(3)本证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夏暑当令之时,来势颇急,病程较短,系暑邪为患。

【证候分析】

暑热内蕴,故身热,暑热犯肺,热壅气机,肺气上逆,不得宣降故咳喘气粗。暑伤络伤、经血沸腾,火载血上,血从上溢,则咯血、衄血,严重者因大量出血,可见血从口鼻涌出,甚则因失血过多面发生气随血脱之危证。头为诸阳之会,暑热内炽,炎热冲逆,凌犯清空故头目不清;灼伤津液则口渴;上扰心神则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脉数为暑热内盛之象。

【治疗法则】

清络宣肺,凉血散血。

【代表方剂】

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

【方药加减】

本证外无表邪,故用犀角地貧汤含银杻散去荆芥、豆豉、薄荷等透表之品

若气分热盛,可加石膏知母黄连、子等以增强其清热泻火之力;

若血出较多可加参三七白茅根侧柏叶、京墨;

若病势急重者尚可用清瘟畋毒饮去桔梗三七粉、云南白药以大解热毒凉血散血止血,

如血出过多,而致气随血睨,当急予益气固脱之剂如独参汤等。

【类证鉴别】

肺阴虚证与署伤柿络证:二证均可出现发热咯血、舌红脉数等症,但者伤肺络证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暑季,而以灼热、骤然咯血,衄血为其主症,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发病急、病程短。肺阴虚证无明显季节性,多系内伤所致,或见于温病过程中。多因久病喘咳,痨虫袭肺,或温病后期温热之邪耗伤肺阴等原因引起,而以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为其主症,并兼见顴赤、消瘦,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阴虚内热之象。略血非其必具症状,多在病情较重时才出现,一般发病较缓,病程较长,故二证不难做出鉴别。

肝火犯肺证与暑伤肺络证:二证均可出现咳嗽、咳血、舌红苔黄脉数等临床表现。但二者病因、病机及主要见症不同。署伤肺络证发病急、病程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好发于夏季,属外感,系感受署热之邪,损伤肺络引起。以灼热骤然咯血、衄血为其主症。肝火犯柿证发病一般较缓,亦无明显的季节性,属内伤,常有情志不遂的病史,多因肝郁化火,木火刑金所致,而以胸胁灼痛、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咳嗽阵作,痰粘量少色黄为其主症。咳血非其必见之症,只有在咳甚时才出现,亦多无身灼热的表现,可资鉴别。

【现代研究】

宋鹭冰等认为钩端螺旋体病之咳血、咯血属于暑瘵范围,治宜肺胃两清,苦寒直折。柳增荣等主张用犀角地黄汤合四生丸。王寿民等提出用黄连解毒汤加白茅根、木通、车前草。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出血量不大者加用1号止血散(黄连、黄芩、栀子、黄柏、蒲黄),出血量多者加用Ⅱ号止血散(黄芩、黄连栀子、蒲黄、阿胶、青黛、五倍子、白矾)。张子文认为署瘵咯血由子火毒偏盛,肺络瘀损、非大剂泻火解毒,凉血化瘀不足以杀其炎威,主张用大剂清瘟败毒饮去桔梗,加三七、白茅根、京墨、云南白药。以上资料,可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胃阴阳两虚证
小肠气滞证
小肠虚寒证
小肠实热证
气滞证
血虚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