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心中烦热,小便赤涩,尿道灼痛。
副症:口渴喜凉饮,尿血,失眠,舌痛、口舌生疮
舌脉:舌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任何两项,加典型舌脉。
(3)具有发病急,病程短的特点。多有心火亢盛的病史。
【证候分析】
本证多由心热下移小肠所致。
小肠主泌别清浊,使水液渗入膀胱。心移热于小肠,影响其泌别清浊的功能,则小便赤涩,尿道灼痛;
热伤阴络则尿血;心火炽盛,内扰心神,故轻则心胸烦热,甚则心烦失眠,心火上炎苗窍,故可见舌痛,口舌生疮;
热盛伤津,则渴喜凉饮;
舌红苔黄脉数或滑数乃内热炽盛之象,
【治疗法则】
导赤泻火。
【代表方剂】
导赤散,导赤清心汤。
【方药加减】
淋证:其特点是小便赤涩,尿道灼痛伴有心烦,或口舌生疮,不寐治用导赤散酌加栀子、黄柏、黄连、蒲公英、鸭跖草、灯心草、瞿麦等。心烦甚者,可用导赤淸心汤酌加栀子、琥珀、知母等,
尿血:其特点是小便热赤,带血鲜红,伴心烦口渴,或口舌生疮,夜寐不安治用导赤散酌加栀子、瞿麦、琥珀、藕节、小蓟、白茅根、炒蒲黄等,尿血甚者,亦可酌加茜草根、侧柏叶、地榆炭等。
不寐:其特点是小便赤涩,尿道灼痛,甚或尿血而心烦不寐。治用导赤淸心汤,酌加琥珀、知母、栀子、菖蒲、炒枣仁等。
【类证鉴别】
心火亢盛证与小肠实热证:
心火亢盛证是小肠实热证的病理基础,心移热于小肠,遂形成小肠实热证。故二证皆可出现心烦不寐,口渴喜凉饮,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等热扰心神,上炎苗窍的临床表现。
心火亢盛证以心火炽盛,内扰心神,上炎苗窍为其主要病理改变,故临床以心烦不寐,甚则狂躁谵语,口舌生疮或肌肤疮疡为其主要临床见症,小便异常次之,虽可出现小便短赤,一般无尿痛,尿血的表现。
小肠实热证以心移热于小肠,影响其泌别淸浊功能为其基本病理改变,故以小便异常,如小便赤涩,尿道灼痛,甚则尿血鲜红为其主要临床见症。心失上炎苗窍,内扰心神的症状次之,虽亦可出现心烦不寐或口舌生疮等症,但一般不会出现狂躁谵语之症。故根据心火上炎,心神被扰与小便异常之孰轻轨重,可对二证进行鉴别。
膀胱湿热证与小肠实热证:二证均以小便异常,如尿道灼痛,小便赤涩,或尿血等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膀胱湿热证系湿热蕴结膀胱,膀胱气化失司所致,故除在上述症状外,而兼有尿急、尿频,小腹胀闷,甚则尿中可有砂石及腰痛等症,并以尿急、尿频、尿痛为其临床特征,而无心烦不寐,口舌生疮等心火上炎苗窍,内扰心祌的表现。
小肠实热证则伴有心火上炎苗窍,内扰心神的见症,但无尿急、尿频、尿有砂石,腰痛等湿热阻滞膀胱,累及肾府的症状,另外,前者苔黄而腻,脉濡数,后者苔黄而不腻,脉数而不濡。
心肾阴虚证
心肾阳虚证
肺卫不固证
风寒束肺证
风热犯肺证
心经实热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