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胃脘灼热,口燥咽干,畏寒喜暖,神疲乏力。
副症:脘腹隐痛,时作时止,纳少嗳气,自汗盗汗,手足心热,手指发凉。
舌脉:舌红,少苔,脉弱。
【诊断要点】
(1)具备主症及典型舌脉。
(2)具备副症及典型舌脉。
(3)具有起病缓。病程长的特点,见于慢性胃病的晚期。
【证候分析】
慢性胃病经久不愈,以致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阴阳两伤而发为本证,故本证常见于慢性胃病的晚期。胃阴不足,虚热内生,故胃脘灼热,甚则隐痛,时作时止:虚热内扰,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故纳少嗳气:阴虚胃燥,津不上承,故口燥咽干:阴虚虚热内迫,蒸津外泄,故见手足心热,盗汗:胃阳虚弱,温煦失职,阳不达四末,故胃寒喜暧,手指发凉。“阳气者,命则养神“。阳气不足,神失所养,故神疲乏力:阳虚卫外不固,故见自汗。自汗、盗汗同时存在是阴阳两虚的标志,舌红少苔为胃阴亏虚,脉细弱为阳气不足,既舌红又脉弱是为典型的阴阳两虚之征象。
【治疗法则】
补阴益阳。
【代表方剂】
四君子汤或黄芪建中汤与益胃汤合用、理中汤与沙参麦冬汤合用。
【方药加减】
胃脘痛:其特点是胃脘隐痛,得食痛减,食后觉胀,有灼热感,但又喜湄恶寒,伴纳少嗳气,神疲乏力,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弱等症。治用四君子汤合益胃汤。偏重胃阴虚者,可酌加石斛、天花粉,竹茹等滋阴养胃:偏重阳虚者可酌加黄芪、桂枝、干姜等温胃散寒。
虚劳:其特点是长期口淡乏味,不欲饮食,食后胃脘隐痛嘈口杂,形体瘦弱,口干唇燥,神疲乏力,伴畏寒喜缓,自汗、盗汗,手足心热,手指发凉,舌红脉弱等症。治用黄芪建中汤合益胃汤。另须注意饮食调摄,生活起居,可配合使用气功,按摩等,以提髙疗效,促进康复。
噎膈:以长期吞咽受阻,饮水可下,食物难进,食后大部分吐出为临床特点,伴见形体逐渐消瘦,精神疲惫,畏寒肢冷,但胸背灼热,口千咽燥,皮肤枯槁,舌红少津,脉细弱等症。治用理中汤合沙参麦冬沄。可酌加姜半夏、竹茹、旋复花、代赭石以和胃降逆。
呃逆:以呃声低弱短促,气不得续,口燥咽千为主症。伴烦躁不安,面色无华,手足不温,舌红少苔,脉细弱等症,治用理中汤合沙参冬麦汤酌加竹茹、吴茱萸、枇杷叶、柿蒂、丁香等降逆止呃。
呕吐:其特点是呕吐反复发作,吐量不多,对作干呕,或呕吐清涎,呕吐声低弱。伴不欢饮食,胃脘痞闷,喜温喜按,口千舌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弱等症,治用理中汤合沙参麦冬汤酌加砂仁、石斛、竹茹之类滋阴降逆。
自汗、盗汗:潮红,五心烦热,畏寒肢凉,口千舌燥,舌红少苔,脉细弱等症,治用四君子汤合益胃汤酌加生黄芪、石斛、龙骨、牡蛎、横稻根益气滋阴敛汗。
【类证鉴别】
胃阴虚证与胃阴阳两虚证:二证均有胃中阴液不足之候,且胃阴虚证日久不愈,阴损及阳又常可发展为胃阴阳两虚证。都可出现胃胺灼热隐痛,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等症,但胃阴阳两虚证是阴虚、阳虚并见的兼证,故临床表现除具有胃阴虚之证外,沿有畏寒喜暖、神疲乏力:手指发凉等阳虚之征,与单纯的胃阴虚证不同。
胃阳虚证与胃阴阳两虚证:两证均有胃阳虚之证。不同的是胃阴阳两虚见于慢性胃病的晚期,具有阴阳两伤的特征,故不仅具有胃阳虚的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得食痛减,畏寒肢冷,脉细弱等症,尚有口燥咽干,烦渴思饮,手足心热,舌红少苔等阴虚之征,两者可以资鉴别。
【现代研究】
不少学者通过临床研究认为,胃阴阳两虚证兼有胃虚寒及胃虚热两证的部分症状,临床表现为寒热夾杂型。大致相当于急性话动期溃疡或浅表性胃炎。此期的大脑皮层兴奋过程较强,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
胃镜检査:镜下观察以充血、水肿,溃疡为主要表现,多数有糜烂
胃酸、胃泌素和环核苷酸测定:胃的分泌功能旺盛,胃酸、血清和组织胃泌素均明显增高,血浆cAMF明显增变,cGMP降低,其比例明显增变。
肾阳虚证
胃气虚证
胃阳虚证
气虚证
阳明痞满燥实证(大承气汤证)
阳明痞满证(小承气汤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