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中风阳虚漏汗证(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中风阳虚漏汗证

【临床表现】

主症:恶风寒,发热,汗漏不止,四肢肌肉紧缩,屈伸不利,小便难。

副症:头项强痛,鼻鸣干呕等。

舌脉:舌苔白,脉浮虚。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证及典型舌脉。

(3)有外感风寒病史。

【证候分析】

本证由于汗后表证未解,阳气受伤所致,卫阳虚弱,腠理不密,玄府不闭,故有遂漏不止,其人恶风;

汗多伤津,津液不能下输膀胱,阳气不足,膀胱气化无力,二者均可致小便难;

阳不足以温,阴不足以润,经脉失养,则见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治疗法则】

解肌怯风、温阳固表。

【代表方剂】

桂枝加附子汤。

【方药加减】

多汗:其特点是半身多汗如珠,伴身寒肢冷,麻木,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睡眠不佳,足软无力。等治用桂枝附子汤加黄芪党参龙骨牡蛎等。

寒疝:其特点是面色青黑,神倦,喜暖畏寒,睾丸肿硬,剧烈疼痛,牵引少腹,四肢厥冷等。治用桂枝附子汤加银当归生姜羊肉汤。

【类证鉴别】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中风阳虚漏汗证:二者均有汗出、恶风等。不同点:太阳中风证为风寒外束,营卫失调所致,证以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脉浮缓为主,其汗出是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卫阳受伤,音阴不能内守所致,故汗出量不多;而本证为太阳病过汗、表不解,阴阳两虚以阳虚为主之征,证见漏汗不止及恶风寒,兼有太阳中风的证候,其汗出的程度重,且有小便不利,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征,临床上不难鉴别

阳明胃热证与太阳中风阳虚漏汗证:二者皆有汗出不止,不同点:阳明胃热证,以一派阳明燥热为持点,病机为表里俱热,有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或滑数等证,甚见神昏请语等神志证候,但绝无恶寒等表证,且虽有大汗出,但其热不退。而本证为表证未罢,兼有阴阳两伤,以阳虚为主,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漏汗不止,恶风寒尤甚。

气虚、阳虚自汗证与太阳中风阳虚漏汗证:二者均为虚证,以自汗为主。不同点:气虚,阳虚自汗证,其特点为自汗,动则尤甚,伴有不耐风寒,极易感冒,气短气促,倦怠懒言,及形寒肢冷,纳呆便溏,腰膝酸软等气虚,阳虚之征,但绝无表证:而本证是太阳病误治,表证仍在,阴阳两虚,以阳虚为主,故除漏汗不止外,必兼表证。

署伤津气证与太阳中风阳虚漏汗证:二者均有大汗频出,其汗量较多,病机皆为阴(气)阳两伤。不同点:署伤津气,是湿邪传里,耗气伤津而致,证以身热已退或不退,口干舌燥,汗出频繁或不止为特点,其机理为暑热兼气阴不足,以阴不足为主;本证为表证未罢,气阴两伤,以阳虚为主,故可鉴别。

少阴阴盛格阳证与太阳中风阳虚漏汗证:二者皆见四肢拘急(微急),汗出等证,病机均与阳虚有关。不同点:少阴阴盛格阳证的肢微急,为阳衰不能温煦,阴竭不能濡润而致,其阳虚的程度较重;少阴阴盛格阳证的汗出,为阳衰阴盛,内之阴寒,逼迫虚阳升越,是外假热之象,而本证漏汗不止为腠理不密,玄府不闭而致,二者可别,

【现代研究】

侧重子太阳中风阳虚漏汗证的病理及其药方的药理作用:

(1)太阳中风阳虚漏汗证的基本病理。

本证阳阳均因过度发散而减弱,但究其程度而言,仍然是阴大于阳。在表,弱势的卫阳温煦性不足,卫阳的外固性降低。在经络,阳的温煦性降低,经脉凝缩在里,弱势的阳温化水液的功能减退。可见本汤证是太阳误汗,初损少阴肾阳的证候,如阳气进一步损伤,其证则可完全转变为少阴病

(2)桂枝加附子汤的药理作用

本方具有发汗解热,祛风止呕,镇痉止痛,芳香健胃,强心,抗流感病毒等作用,附子的药理研究详见太阳中风兼胸阳不振证。


寒饮停肺证
脾虚痰湿证
脾湿肝郁证
寒饮停胃证
寒邪犯胃证
太阳中风阳虚漏汗证(桂枝加附子汤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