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邪犯胃证

寒邪犯胃证

【临床表现】

主症:胃脘冷痛,痛势急剧,遇寒加重。得温痛减。

副症:脘痞作胀,恶心呕吐,呕后痛缓,形寒肢冷。

舌脉:苔白,脉弦或沉紧。

【诊断要点】

(1)具备主症及典型舌脉。

(2)具备主症3项及副症1项以上者。

(3)具有起病急、病势较剧之特点。多有过食生冷或脘腹受凉之病史。

【证候分析】

过食生冷,寒积于中;或起居不滇,餐风宿醺,以致寒邪犯胃,阴寒凝滞,寒性收引,故胃腚冷痛,痛势急迫:遇寒更凝泣不行,得温则寒气散故遇寒痛增,得温痛减。寒凝于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故脘痞作胀:恶心呕吐,呕后寒实之邪得去,气机暂时通畅,故呕后痛缓:寒邪在胃,胃阳被困,四肢肌表失于溫煦,故形寒肢冷。舌苔白,脉弦或沉紧皆为寒邪致病之象。

【治疗法则】

温胃散寒。

【代表方剂】

良附丸、藿香正气散。

【方药加减】

胃脘痛:其特点是胃脘冷痛暴作,其痛较剧,持续疼痛而不缓解,温熨脘部其痛减轻,受寒或进冷食则加剧。伴面色苍白,唇青肢冷,舌苔薄白,脉弦紧。治用良附丸酌加吴茱萸、荜拨、陈皮煎汤热饮。

呕吐:以突然呕吐,恶心不止,完腹胀满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苔白腻,脉浮紧等表证。治用藿香正气散酌加荆芥防风以祛风解表。

【类证鉴别】

胃阳虚证与寒邪犯胃证:二者均为胃中有寒,皆可见胃脘冷痛,遇寒加重,得温痛减,全身有“寒”象的共同表现。但前者为内伤,屑虚征,是由素体胃虚,久病伤阳所致,常有反复发作病史,胃脘痛势较缓而喜按,口淡不渴,神被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胃阳虚寒。后者为外感,必外受寒邪,或过食生冷,寒积于胃所致,常为突然发作的新病。胃脘痛势急剧而拒按,呕吐较剧,形寒肢冷,苔白,脉弦或紧,矛盾的主要方而是胃寒凝滞。

胃腑血瘀证与寒邪犯胃证:二者均为实证,由邪气闭阻气机所致,可见胃痛较剧,拒按,食少等共同表现。区别在于:前者为瘀血停滞胃脘,其痛以胃脘部刺痛,甚如刀割,痛有定处,食后痛甚为特点,伴有舌质紫暗,或有斑斑、瘀点,脉涩等血瘀之象。后者为阴寒凝滞胃脘,其痛以胃脘部冷痛暴作,温熨脘部其痛咸轻,受寒或进冷食则加剧为特点,伴有面色苍白,唇青肢冷,苔薄白,脉弦紧等寒实之象。

【现代研究】

寒邪犯胃诋现代研究的报道较少,有人通过胃透检査,X线下见胃粘膜皱壁增祖、紊乱。治宜用良附丸加荜拨、澄茄子等,疗效良好。


燥热侵袭肺卫证
热痞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痰气痞证(半夏泻心汤证)
痰迷心窍证
痰火扰心证
痰热壅肺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