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乌梅12g,细辛3g,桂枝5g,蜀椒3g,干姜9g,熟附子6g,黄连3g,黄柏8g,党参9g,当归9g。
【功效】温脏补虚,寒热并调。
【主治】腹痛,属内脏虚寒,蛔虫内扰者。症见腹痛,剑突下如钻顶样疼痛,并放射至腰背部,捧腹屈膝辗转不安,呕吐频繁,四肢厥冷,大便不畅;舌质偏红、舌苔薄白,脉象沉涩。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洪老认为,胆道蛔虫症系由内脏虚寒,蛔虫内扰,气急升降失常所致。本为脏寒,并见虫扰气逆而化热;痛甚则气机逆乱,阴阳交错,升降失调,则四肢厥冷。故本着仲景“必伏其所主,先其所因”的原则,应用乌梅丸“温脏”而达到“安蛔”的目的。方中重用乌梅为君,取其酸能安蛔之功;蜀椒、细辛、附子、桂枝、干姜等性味辛温,辛能伏蛔,温以散寒;黄连、黄柏苦寒下蛔,兼清里热;当归、党参则补气养血,以散四肢厥冷。全方共奏温脏补虚、寒热并调、安蛔止痛之功。现代医学对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病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认为,乌梅丸只能使蛔虫麻痹,增加胆汁分泌,弛缓胆道口括约肌使胆道蛔虫退回十二指肠。说明乌梅丸的作用重点不是“驱蛔杀虫”,而是起到麻癖蛔虫的作用。
【验案】辛某,女,38岁,1963年3月16日初诊。
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15年。痛时四肢厥冷,汗透衣衫,呕吐频繁,微寒微热,痛止热退,每次疼痛常持续3-5天。应用止痛剂疼痛难以缓解。曾在某医院作胃液分析、胃肠钡餐透视及胆囊造影,均无异常发现,乃诊断为胆道蛔虫症。昨日上午腹痛又发作,剑突下如钻顶样疼痛,并放射至腰背部,捧腹屈膝辗转不安,呕吐频繁,但未见有蛔虫呕出,四肢厥冷,谷水难入,口苦口干,大便不畅,体温37.5T;舌质偏红,舌苔薄白,脉象沉涩。此乃寒热错
杂之蛔厥证。系由内脏虚寒,蛔虫内扰,气机升降失常所致。故以乌梅丸温脏补虚,寒热并调,安蛔止痛。
处方:乌梅12g,细辛3g,桂枝5g,蜀椒3g,干姜9g,熟附子6g,黄连3g,黄柏8g,党参9g,当归9g。水煎服。
二诊:当日服1剂,即痛呕俱止,连服3剂,诸症尽除,为巩固疗效,原方加新鲜苦楝皮(二层皮)15g、槟榔10g,续服半个月,随访10年未见复发。
〔洪广祥.乌梅丸的临床活用经验[J].中医药通报,2008,7(5):5-7〕
食管癌验方_张学文
食管癌验方_周仲疾
食管癌验方_周仲瑛
食管癌验方_周仲瑛
食管癌验方_周仲瑛
食管癌验方_周仲瑛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