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验方

【组成】茵陈12g,泽泻9g,猪苓9g,茯苓13g,白术9g,焦栀子9g,滑石12g,通草9g,柴胡12g,麝香12g,半夏9g,黄芩9g,黄柏9g,生甘草9g。

【功效】利湿清热,疏肝理气。

【主治】胁痛,属湿遏热壅,肝郁气滞者。症见肝区隐痛,发热,伴目黄,轻度肝掌;舌质稍暗、苔黄,脉弦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刘老认为,肝气不疏,胆失降泄,肝郁日久,业已化热;同时肝郁胃热及肝热脾湿又可进一步转化为湿遏热壅、湿重于热之证,故治宜利湿清热、疏肝理气。茵陈五苓散出自《金匮要略》,功能利湿清热退黄,多用于湿重于热之黄疸,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方中茵陈有清化湿热、利胆退黄之效,为治疗黄疸要药;栀子为清利三焦邪热之要药;五苓散淡渗化气利水,兼具清、利两法,故为治疗黄疸之主方也。如高热不退、昏迷者,可加芳香开窍之药;更重者可予安宫牛黄丸急救之。

【验案】李某,男,32岁,1992年3月15日初诊。

反复肝区隐痛、发热2年,加重伴目黄10天。患者自1990年始,反复出现肝区疼痛,曾就诊于当地医院,多次检查肝功能,均示谷丙转氨酶增高,一般在200U/L左右;硫酸锌浊度实验10U;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诊断为: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以乙肝宁及西药护肝药物治疗,病情时轻时重,每因劳累或感冒病情加重。

1992年3月初出现畏寒、发热之症,体温达39.5丈,其肝区之痛也较前加重,同时伴恶心呕吐、口苦口黏、乏力、纳少、小便黄等症,故前来就诊。就诊时见:发育正常,营养较差,巩膜轻度黄染,肝肋下2指,质软,边缘清,触痛明显,脾未触及,轻度肝掌;舌质稍暗、舌苔黄,脉弦滑。谷丙转氨酶420U/L;麝香草酚絮状实验(++);硫酸锌浊度实验16U;黄疸指数15U。

西医诊断: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中医诊断:胁痛。

中医辨证:湿遏热壅,肝郁气滞。

治法:利湿清热,疏肝理气。

处方:茵陈五苓散加减。茵陈12g,泽泻9g,猪苓9g,茯苓13g,白术9g,焦栀子9g,滑石12g,通草9g,柴胡12g,麝香12g,半夏9g,黄芩9g,黄柏9g,生甘草9g。水煎服,每日1剂,10剂。

3月25日二诊:服药10余剂后,恶心、呕吐、口苦口黏、肝区痛等症状基本消失,黄疸消退,肝脏缩小,继以上方合化坚丸加减治疗2个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随访1年未见复发。

〔刘如秀.刘志明医案精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74-275]


发斑验方_成肇智
发斑验方_成肇智
发斑验方_成肇智
发斑验方_成肇智
黄疸验方_成肇智
乏力验方_成肇智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