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竹茹10g,枳壳15g,柴胡10g,青皮10g、陈皮10g,绿梅花20g,延胡索15g,茵陈30g,清半夏12g,生大黄3g,车前草15g,炒白芍30g,谷芽25g。
【功效】调肝利胆,清利湿热。
【主治】黄疸,属郁热内蕴者。症见腹痛,目黄,小便黄,纳差,呕吐;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徐老认为,胆管结石,梗阻胆道,胆汁外溢,故予大柴胡汤疏肝利胆、消石通滞;车前草、茵陈通利小便、除湿退黄。面目身黄者以赤小豆、薏苡仁、苍术、蒲公英除湿利尿。久用淡渗利尿、祛湿退黄之剂,伤及阴液,故以沙参、石斛甘寒养阴之品。
【验案】东某,男,76岁,2010年6月24日初诊。
患者上腹疼痛,目黄,小便黄1周,伴纳差,呕吐1次,无发热。腹腔B超示:胆囊结石,胆总管下段结石伴扩张,总胆管壁水肿。2010年6月20日查肝功能:直接胆红素59.3pmol/L,间接胆红素84_4fjLmol/L,总胆红素143.7U/L,,谷丙转氨酶275U/L,谷草转氨酶180U/L。大便正常;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考虑乃郁热内蕴、胆腑失利所致。治宜调肝利胆、清利湿热法,拟大柴胡汤加减。
处方:竹茹10g,枳壳15g,柴胡10g,青皮10g、陈皮10g,绿梅花20g,延胡索15g,茵陈30g,清半夏12g,生大黄3g,车前草15g,炒白芍30g,谷芽2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药后,上腹疼痛明显好转,食欲转好,目黄、小便黄已有减退,口干微苦,大便微溏,每日1-2次;舌红、苔黄微腻,脉弦,前法得效,宜守原法稍为更删。处方:竹茹10g,枳壳15g,陈皮10g,姜半夏12g,柴胡10g,车前草15g,茵陈30g,薏苡仁30g,赤小豆30g,蒲公英20g,杭白芍30g,苍术15g,谷芽25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服药后,上腹疼痛已微,目黄、小便黄大为减退,食欲增加,口干微苦,易疲劳,大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弦。继守原法加减为宜。处方:竹茹10g,枳壳15g,陈皮10g,姜半夏12g,石斛15g,杭白芍30g,北沙参15g,蒲公英20g,垂盆草30g,车前草15g,茵陈30g,谷芽25g。
四诊:目黄、小便黄已退,偶有右上腹隐痛,易疲劳,他症如常;苦暗、苔薄微黄,脉弦缓。2010年7月20日复查肝功能:直接胆红素19.4,间接胆红素21.76,总胆红素38.4,谷丙转氨酶47.5U/L,谷草转氨酶39.2U/L。2010年7月21日复查B超显示:胆囊结石,胆总管壁增粗,轻度水肿。拟方继以调之以善其后。处方:竹茹10g,陈皮10g,炒白术15g,太子参25g,绿梅花20g,杭白芍30g,石斛15g,垂盆草30g,车前草15g,炒薏苡仁30g,枳壳12g,谷芽25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
〔徐经世.杏林拾穗:徐经世临证经验集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17—118〕
白塞氏病验方_王烈泉
胃溃疡验方_王烈泉
类风湿性关节炎验方_王烈泉
验方_王烈泉
咳嗽验方_刘立昌
慢性浅表性胃炎验方_刘立昌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