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枳壳10g,当归10g,紫苏梗10g,鸡内金10g,绿梅花10g,太子参10g,佛手10g,石见穿15g,白芍15g,茯苓15g,白花蛇舌草15g,海金沙15g,煅瓦楞子30g,白蒺藜12g,甘草3g。
【功效】理气行血,健脾和中。
【主治】胃癌,属胃气不和,血瘀内停者。症见胃脘痞胀,嗳气反酸,头昏,咳嗽,大便干结,舌中间有紫斑,苔薄腻、黄白相兼,右关脉弦,左关脉细。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徐老认为,临床消化道肿瘤重病之人,若胃尚能纳,则犹有生机;若食谷不纳,胃气败绝,则预后严重。胃气可作为判断
疾病预后的主要指征之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治疗以胃气为本。虚者宜益气,气旺则血生,津液自生;实者宜行气,气行而血行,补气与行气相合。在临证时根据“天人相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理论,处方用药应随着季节的变换,用药相应地加以调整。如夏季加用清暑泄热之品;秋季常配用麦冬、石斛等养阴润燥之药;若老年人年事已高,气阴不足,可予逍遥散加减治疗。方中枳壳行气破痰消积;当归行气活血;苏梗宽胸利膈;鸡内金消积滞、健运脾胃;绿梅花疏肝解郁、开胃生津;太子参补气益脾、养阴生津;佛手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石见穿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散结消肿;白芍养血柔肝、缓中止痛;茯苓利水渗湿健脾;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海金沙清热解毒利胆;煅瓦楞子活血软坚,消癥化积;白蒺藜疏肝平肝解郁;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理气行血,健脾和中之功。
【验案】患者,男,79岁,2005年3月24日初诊。2005年3月5日胃镜示:胃腺癌(2.0cmx1.5cm);慢性浅表性胃炎伴活动,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症见:胃脘痞胀,嗳气反酸,时有头昏,咳嗽,大便2~5日一行,舌中间有紫斑,苔薄腻、黄白相兼,右关脉弦,左关脉细。证属胃气不和,血瘀内停,以上述经验方1治之。
4月4曰二诊:药后病渐好转,舌质紫暗改善,食后胃脘痞胀,疼痛不著,脉弦滑小数,拟养阴健脾行瘀之法。处方:麦冬15g,白花蛇舌草15g,石见穿15g,茯苓15g,枇杷叶15g,神曲15g,白芍15g,橘络6g,炙鸡内金10g,佛手10g,连归10g,冬瓜子20g,炙甘草3g。
4月18日三诊:咳嗽向愈,胃脘痞胀而疼痛不著,大便日行1次,色不黑。古质微红,苔薄白,脉细弦。拟疏和行嫩之法。处方:
苏梗6g,炙五灵脂6g,香附10g,陈皮10g,半夏10g,莪术10g,鸡内金10g,当归10g,枸杞子10g,佛手10g,石见穿15g,白花蛇舌草15g。
5月12口四诊:咳嗽已愈,胃脘略有痞胀,右上腹、左下腹偶有隐痛,此起彼伏,大便不黑,小溲微黄,脉弦。治守原法。处方:太子参15g,麦冬15g,炙鸡内金15g,白芍15g,茵陈15g,石见穿15g,白花蛇舌草15g,地榆15g,枳壳10g,法半夏10g,莱菔缨20g,陈皮6g,炙甘草3g。暑季予清暑益气、和胃行瘀之法,酌加青蒿10g,六一散10g。秋季患者肠腑阵阵隐痛,与饮食无明显关系,舌质红润,苔薄白,脉细涩。患者年高,胃中气滞瘀热,肝胆湿热,治拟和胃行瘀之法。以上中药汤剂,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并服三七粉2.5g,每晚1次。
6月9日五诊:咳嗽咳痰,色白黏,胃脘痞胀而疼痛不著。考虑腑行不畅,拟理气和阴化痰之法。处方:南沙参10g,杏仁10g,陈皮10g,半夏10g,鸡内金10g,舀归10g,佛手10g,绿梅花10g,石见穿15g,莱菔缨15g,枇杷叶15g,白芍15g,神曲15g,炙甘草3g。
经治1年,饮食如常,脘腹无胀痛,大便日行不黑,舌质微红,苔薄白,脉弦。症情尚平,治守原法,慎饮食起居。处方:橘皮6g,橘络6g,法半夏10g,枳壳10g,莪术10g,五灵脂10g,赤芍10g,白芍10g,石斛10g,炙鸡内金10g,薏苡仁20g,白花蛇舌草15g,麦冬15g,炙甘草3g。
〔董筠.徐景藩辨治消化道肿瘤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2):102-103]
慢性浅表性胃炎验方_谢少龙
泌尿系感染验方_谢少龙
上呼吸道感染验方_谢少龙
婴儿腹泻验方_谢少龙
上呼吸道感染验方_谢少龙
类风湿性关节炎验方_谢少龙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