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方
组成
用法
捣筛白饮和服3克,日三服。今用上药各10克水煎温服。
方解
本方实际是大柴胡汤去黄芩、大黄、生姜、大枣、半夏加甘草而成。柴胡、枳实、芍药均属行气解热药,但柴胡主胸胁苦满,枳实主心下坚满,芍药主腹挛痛。另以甘草和诸药而缓急迫,故此治热壅气郁、胸胁苦满、心下痞塞、腹挛痛而急迫者。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解析:热壅气郁,血行受阻因致四逆。其人或咳者,波及于肺也;或悸者,波及于心也;或小便不利者,波及于肾也;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波及于胃肠也,宜四逆散主之。
临证思考
本条所述明明是少阳病症,而冠之以少阴病者,可有以下二义:①原本少阴病,今传入半表半里而转属少阳也;②由于热壅气郁,血行受阻,因致脉微细、四逆,形似少阴病的外观,因以少阴病冠之,教人加意鉴别也。不过验之实践,四逆见本方证者甚少,故本方的应用,不必限于以上所述的四逆,凡形似大柴胡汤证、不呕且不可下者,大都宜本方。又由于本条所述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之治,则痢疾有用本方的机会甚明,宜注意。
辨证要点
胸胁苦满、或腹痛、大便溏泻者。
验案
薛某,男性,38岁,病历号142788,1965年10月13日初诊。患阳痿不举已2年,服滋补之品甚多,不见效应。常有胸闷太息,少腹拘挛痛,小便急迫,下肢酸软,精神不佳,小劳则两眼发酸,视物昏花,苔白微黄,脉弦细。证属气郁血瘀,宗筋失养。治以疏气行血,与四逆散加味:柴胡12克,白芍12克,枳实12克,生牡蛎15克,生龙骨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4枚,川芎6克。结果:上药连进九剂,请症均减,阳事已举,但尚不坚。上方加川附子6克、苍术10克,又服六剂而痊愈。四逆散《伤寒论》
组成
功用
疏肝理脾,柔肝止痛。主治肝郁气滞,横逆犯脾,症见胸胁胀痛,或脘腹挛痛、苔白脉弦者。
配伍
柴胡疏肝解郁,白芍柔肝止痛,柴胡得白芍则疏肝而不走表,白芍得柴胡则柔肝而不酸收。二药相配,既疏又柔,是一对具而独物功用的药对;枳实行气止痛,并增强柴胡疏泄肝脾之效;炙甘草补中缓急,配伍白芍[即芍药甘草汤(《伤寒论》)]则增强柔肝止痛之力。总观全方,药虽不多,但配伍合理,是一首止痛良方。
运用
1.本方原治热厥证,症见四肢厥冷,脉弦属热邪内郁,阳气不能外达者。植物神经官能症如肢端发绀症见而四肢而冷感与发绀属于热邪内郁者,常用本方治之。2.泄泻,泻下为粥样,伴痉挛性肠绞痛、脉弦属肝脾不和者,可用本方加木香、槟榔以疏泄脾胃。3.食郁发热,伴纳呆、手足反凉、苔厚白黄相兼、脉弦滑者,可用本方加神曲、连翘以消食积,透郁热,4.胆囊炎、胆道蛔虫病、胰腺炎、肋间神经痛、乳腺炎等见而腹痛或胸痛;结肠过敏、神经官能性腹泻等见有泄泻腹痛属肝郁气滞或肝气犯脾者,均可用本方治之。
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
黄连汤(《伤寒论》)
乌梅丸(《伤寒论》)
四逆散(《伤寒论》)
正柴胡饮(《景岳全书》)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