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痰证

寒痰证

【临床表现】

主症:恶寒、咳吐稀痰或肢冷、骨节疼痛、肢节活动不利。

副症:胸闷咳喘或胃脘胀闷,形寒肢冷,尿清,便溏。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滑或浮紧。

【诊断要点】

(1)主症具备加典型舌脉本证诊断成立。

(2)以寒盛痰聚,阳气亏虚为本证特点。

【证候分析】

寒邪客肺,肺失宣降,而为咳嗽气喘;

寒为阴邪,阴寒凝滞津液,故痰稀色白;

寒邪困遏阳气,不能宣发于表,通达四肢,肌肤失于温煦,故形寒肢冷。

若寒痰内停,胃失和降,则胃脘胀闷,呕吐痰诞。

痰邪流聚骨节故见肢冷,骨节疼痛,肢节活动不利。

【治疗法则】

温化寒痰。

【代表方剂】

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方药加减】

哮证:以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声,咳痰清稀色白呈粘沫状为特征,不发时如常人。治宜温化寒痰,宣肺平喘,内外皆寒方选射干麻黄杨加减,外寒内饮者方选小青龙杨加减。若吐痰少而喘逆不平,可合三干养亲汤。若咳漱痰沫甚多,可合岭哮丸此外,《张氏医道》有白芥子涂法,可于夏令按法使用。

咳嗽:以咳痰清稀色白,形寒肢冷为特征,注意区别寒邪客肺与阳虚咳的不同,前者证属实证,发病急骤,病程较短,治宜温肺散寒,化痰止咳。方选苓甘五味姜辛汤合二陈汤加减。后者证屑本虚标实证,咳嗽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兼见脾肾阳虚的证候,治宜温阳散寒,化气行水。方选真武汤加味晐甚者,可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散寒化饮,敛肺止咳:气机不利,胸胁满闷者,加白芥子、旋复花祛痰降气。

呕吐:以胃脘胀闷,喜温恶寒,呕吐痰涎为待征。治宜温化寒痰,和胃降逆,方选小半夏汤加茯苓汤加减。

流痰:骨与关节肿痛,关节活动不利,破溃后脓液稀薄如痰故命名为"流痰"。后期可以出现虚劳现象,因此又称“骨痨”,其特点为起病很慢,化脓亦迟,溃后不易收口。因发病在骨与关节,故多数损伤筋骨,轻则形成残疾,重则危及生命。初期宜益肾湿经,散寒化痰,用阳和汤加味。中期扶正托毒,用透脓散加味,后期气血两虚者,调扑气血用人参养营汤。

【类证鉴别】

湿痰证与寒痰证:两者虽均以痰邪为患,可出现痰白质稀,胸部满闷,咳嗽气急,舌淡苔腻或苔滑等症状,但湿淡证以咳吐痰量多,伴纳呆呕恶,胸闷身重等湿困脾胃的表现为特征。寒痰证以痰质清稀,形寒肢冷,尿清便溏等寒象为特征。

风寒束肺证与寒痰证:二者均可见到咳嗽,痰白清稀,但前者系表寒证,还可兼见恶寒发热,头身酸楚,鼻塞流清涕等证。

【现代研究】

寒痰证可见于多种疾病。如有报导以化痰行气法治疗肩凝症40例,用指迷茯苓丸加味:茯苓15克,姜半夏,白术,白芥子,桑枝各12克,枳壳,片姜黄各10克,生姜8克,风化硝6克。掣痛引臂,遇寒加重者加细辛6克,制川乌]0克,重着麻木,经脉拘挛者加地龙10克,伸筋草15克,气血虚加黄、芪鸡血藤各30克,日久不愈加白花蛇10克,蜈蚣2条,日1剂,水煎服,10日为1疗程。疼痛缓解后配合功能锻炼,结果治愈28例,显效10例,有效2例。


湿郁酿热困阻中焦证
热与血结下焦证
皮肤血虚风燥证
皮肤风湿热证
皮肤风热证
络脉瘀阻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