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
副症:咽喉痒,头痛身痛,鼻塞清涕,打喷嚏,咳嗽,口不渴,咽不红。
舌脉指纹:舌质淡苔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任何两项,加典型舌脉。
(3)具有病后病情容易变化,常可出观兼症的特点。
【证候分析】
“风为百病之长”,风寒之邪侵袭人体,正邪交争,肌表为寒邪所束,经气不得宣畅,故发热恶寒,头身痛而无汗;肺气失宣,鼻窍不利,清阳之气受阻,故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舌红,脉浮紧,皆为风寒之征。
【治疗法则】
辛温解表。
【代表方剂】
杏苏散、荆防败毒散、三拗汤。
【方药加减】
感冒:其特点是发热重,恶寒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口不渴,咽不红,舌淡苔溥白,脉枰紧,指纹浮红。治用荆防败毒散,酌加苏叶、前胡、桔梗、杏仁等。
喘咳:其恃点是发热恶寒,无汗,咳嗽频作,喉痒声重,痰白而稀,舌淡苔白薄或白腻,指纹红,多在风关,脉浮紧数。年长儿自述恶寒体痛,多见于病早期,治宜三拗汤酌加前胡、桔梗、半夏等。
顿咳:其特点是咳声重浊,日渐加剧,尤以夜里为甚,痰液清稀,形寒畏冷,面白唇淡,舌淡苔白,脉泮无力,指纹淡青。治用杏苏散酌加半夏、百部等。
哮喘:其特点是咳嗽急促,喉间有哮鸣声,咯痰清稀色白,呈粘沫状,形寒无汗,面色晦带青,四肢不温,口中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白薄或白腻,脉浮滑。治以三拗汤酌加干姜、半夏、白芥子、炒苏子等。
【类证鉴别】
风温束表证与风寒束表证:二证均属“表证”,但两者病因病理不同。风温束表证,发病多因感受温热邪毒,多由口鼻面入,邪袭太阴肺经,病理病机转为热邪为病易伤阴,且表证短暂,传变较为迅速:风寒束表证,发病之因为风寒之邪,多由皮毛而入,邪袭太阳膀胱经,病理机转为寒为阴邪,易干伤阳,且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传变较为缓慢。因此临床表现亦有所区别,其证候鉴别点为:前者,初期恶寒轻,发热重,且伴有口微渴,无汗或少汗,苔虽白面舌边尖红赤,脉浮面数:后者,初起恶寒重,发热轻,常兼见头痛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舌质正常,脉浮而紧。
【现代研究】
多从分析感冒的症状,及用药物治疗感冒的角度进行现代探讨。
“恶寒发热”祖国医学认为是外邪束表,卫阳被郁而恶寒,正邪相争则发热。现代医学认为:恶寒是由于各种致病因子进入血液,引起体表小动脉反射性收缩或痉挛,是机体对热源刺激物作用的一种防御性反射活动。
“头痛鼻塞”:现代医学认为,致病因素刺激机体引起机体内痛和抗痛的平衡失调,故头痛;鼻塞是粪粘膜充血炎症的反应,由于呼吸道与肺脏直接与外界接触,经常接受各种外来刺激,常伴有上呼吸道炎症,如粘膜充血、肿胀,支气管腔内粘液积聚,故出现鼻塞、咳嗽、流涕等。
辛温解表药含有挥发油,药理作用大多数有局部剌激兴奋作用,有发汗驱风、解热、镇痛、祛痰、利尿、健胃、杀菌等作用,如麻黄挥发油的发汗和抗病毒作用。由于挥发油在常温下易挥发,加温煎熬更易损失,故解表药不易久煎,以避免有效成份耗损。挥发油大多由呼吸道排出,在排出过程中可以继续发挥药理作用,对多数呼吸道微生物有杀灭作用。
阳明中寒证
寒邪犯胃浊阴上逆证
水湿泛滥证
津气欲脱证
湿热俱盛郁阻脾胃证
湿热内蕴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