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全喉赤肿痛,痰鸣气促,汤水难咽,呼吸困难。
副症:声音嘶哑,全身发寒热,或身热烦躁,口干欲饮,小便黄,大便秘结。
舌脉:舌红或降,苔黄或腻,脉洪数有力。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副症任何二项,加典型舌脉。
(3)起病急、病情重,
【证候分析】
过食膏梁厚味,醇酒炙煿,胃腑内蕴湿热上熏,痰火结于咽喉,故见喉赤肿痛,痰呜气促,呼吸困难。因咽喉肿痛,故汤水难咽,正邪交争,故全身寒热可高热,小便黄,大便秘结均火毒重也,舌红或降,苔黄或腻,脉洪数有力为痰火邪毒结于喉也。
【治疗法则】
泻热解毒,祛痰开窍。
【代表方剂】
清瘟败毒散。
【方药加减】
痰涎壅盛:加天竺黄10克、贝母10克、瓜蒌10克、葶苈10克、竹茹10克,化痰泻热。
大便秘结:加大黄10克,泻热通便。
【类证鉴别】
湿热内蕴与湿郁热伏:两者均为湿热之患。但湿热内蕴多由肾脏而生,多见病势缠绵,下午高热,身重神疲,懶言神志昏迷等,而湿郁热伏指阻于里,邪热不易外透,而见身热不扬,汗出不退,厌食,苔白腻,脉濡数。
温热内菹与湿热下注:湿热内菹多指中焦,湿热下注指下焦,多见痢痰,泻泄等。
【现代研究】
认为本病多为喉梗阻,把呼吸困难分为四度:
一度:安静时无呼吸困难,活动或哭闹时出现喉呜、痰鸣,天突,缺盆轻度凹陷。
二度:安静时也出现上述呼吸困难。
三度:除有二度呼吸困难外,并见烦躁不安、自汗,三凹征明显。
四度:除了三度呼吸困难外,呼吸浅速,唇青面黑、额汗如珠,身汗如雨。甚则四肢厥冷,脉沉撖欲绝,神昏,濒临窒息。
大肠液亏证
大肠湿热证
湿阻大肠证
大肠结热证
太阳阳明邪迫大肠证
太阳中风气营不足证(桂枝新加汤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