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两虚厥逆烦躁证(茯苓四逆汤)

阴阳两虚厥逆烦躁证(茯苓四逆汤证)

【临床表现】

主症:四肢厥逆,烦躁。

副症:心悸,小便不利,下利。

舌脉:舌质淡,苔白滑,脉微欲绝。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任何二项加典型舌脉。

(3)具有较长时间病史。

【证候分析】

此由伤寒误治而来。

汗不得法则伤阳,不应下而下则又伤阳。

汗下后,病仍不解,反增烦躁,是阴阳两虚,病已转属少阴,并非表证不解,故见四肢厥逆,心悸,小便不利,舌质淡苔白滑,脉微欲绝。

阳虚而神气浮越,阴虚而阳无所恋,故生烦躁。

【治疗法则】

回阳益阴,兼伐水邪。

【代表方剂】

茯苓四逆汤。

【方药加减】

癫狂:临床表现为喧扰不宁,躁狂打骂,动而多怒,兼四肢厥冷,头痛失眠,舌苔白滑,六脉沉微,可依本方酌加牡蛎龙骨白术桂枝等.

【类证鉴别】

阴阳两虚厥逆证与干姜附子汤证:二者皆有烦躁,同为肾阳虚,但前者烦躁不分昼夜,尚有恶寒,肢厥,下利,脉沉微以阳虚为主,阴亦不足,或兼水气病重势缓,后者烦躁,仅在昼日,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脉沉微,阳气暴虚病轻势重.

【现代研究】

盛克已先生认为使用本方之标准为异常寒冷,倦怠疲劳,伴有冷汗出时,曾用此汤治一男性。33岁,病发热恶寒,鼻塞,咽喉痛,腰痛,汗出,食欲不振,倦怠,下利软便服方一周痊愈。

(《汉方临床》1990年1月)


心脾血虚证
肝脾两虚证
肝郁脾虚证
肾气虚证
胃阴虚证
胃阴阳两虚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