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汤方
(from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组成
用法
水煎温服。歌诀:黄芩汤方用大枣,挛急腹痛须芍草,太阳少阳并下利,湿热肠澼都逃跑。
方解
黄芩主肠澼下利,本方用为主药。甘草、芍药、大枣治腹挛痛且缓急迫。故本方为治下利有热、腹挛痛而急迫者。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解析:太阳病之发热恶寒与少阳病之口苦咽干同时出现,故谓太阳与少阳合病。若此合病自下利者,宜与黄芩汤;若更呕者,则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临证思考
本方证多见于急性肠胃炎、急性痢疾。发热腹泻,或痢疾而腹挛痛者,即可用本方,不必限于太阳与少阳合病。若痢疾见里急后重,或便脓血,宜更加大黄。
辨证要点
发热腹泻,腹痛者。黄芩汤[伤寒论]
组成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二服,夜一服。
功用
《伤寒论讲义》:清热止痢。
主治
泄泻或痢疾。身热不恶寒,腹痛,口苦咽干,舌苔黄,脉弦数。①《伤寒论》;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②《卫生总微》:伤寒口舌诸病,舌黄,舌黑,舌肿,舌裂,舌上生芒刺,舌上出血。③《卫生宝鉴》:协热下利,脐下热,大便赤黄,或有肠垢者。④《医学入门》:冬月阳明症,潮热发作有时,脉但浮者,为有风,宜有汗,而天寒无汗,夜睡必有盗汗。⑤《准绳·幼科》:下利而头痛胸满,口苦咽干,或往来寒热而呕,其脉浮大弦者。⑥《麻科活人》:伏气发溢,小肠膀胱三焦胆腑合病自痢。⑦《幼幼集成》:小儿麻疹发热自利。⑧《杂病源流犀烛》:正气虚,伏邪更重,往来寒热,头痛呕吐稍愈后,浑身壮热。⑨《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温病变霍乱。
方论选录
①《注解伤寒论》:虚而不实者,苦以坚之,酸以收之,黄芩,芍药之苦酸以坚敛肠胃之气;弱而不足者,甘以补之,甘草,大枣之甘以补固肠胃之弱。②《内台方议》:黄芩为君,以解少阳之里热,苦以坚之也;芍药为臣,以解太阳之表热而行营气,酸以收之也;甘草为佐,大枣为使,以辅肠胃之弱而缓中也。③《医方集解》:黄芩以彻其热,而以甘、芍、大枣和其太阴,使里气和则外证自解。④《伤寒贯珠集》:热气内淫,黄芩之苦,可以清之;肠胃得热而不固,芍药之酸,甘草之甘,可以固之。⑤《医林纂要》:太阳郁热,则上烁肺而下遗大肠,故用黄芩以除肺肠之热;少阳郁热,则木乘土,故用芍药以泻相火而和太阴;寒淫于内,治以甘热,故用甘草、大枣以治寒,且以厚脾胃生气血而治自利。⑥《霍乱论》:黄芩清解温邪,协芍药泄迫血之热,而以甘、枣奠安中十。
备考
本方方名,《玉机微义》引作"黄芩芍药汤"。
参考文献
彭怀仁编《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南京中医药大学,1999,P1670;黄芩汤[外台-古今录验]
组成
用法
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含之,冷吐取愈。
主治
口疮,喉咽中塞痛,食不得入。
参考文献
彭怀仁编《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南京中医药大学,1999,P1670;黄芩汤[圣济总录]
组成
黄芩(去黑心)、麦门冬(去心,焙)、栝楼根、栀子仁、石膏(碎)、淡竹叶各一两。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
脾胃热极而致消中,消谷引食,化为小便。
参考文献
彭怀仁编《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南京中医药大学,1999,P1670;黄芩汤[圣济总录]
组成
黄芩(去黑心)、柴胡(去苗)、地骨皮、人参、干漆(炒令烟出)、鳖甲(去裙襕,醋炙黄)、甘草(炙)、半夏(汤洗七遍,同生姜捣作饼子,晒干)、葛根(锉)、干青蒿、白茯苓(去黑皮)各半两、麦门冬(去心,焙)一分。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先用水二盏。加小麦、乌梅、生姜各少许,煎五七沸,去小麦等,入药末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
热劳。心忪肌热,夜有盗汗,面黄肌瘦,饮食减少,骨节酸痛。
参考文献
彭怀仁编《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南京中医药大学,1999,P1670;黄芩汤[圣济总录]
组成
黄芩(去黑心)、阿胶(炒燥)、甘草(炙,锉)各二两、柏叶一把(锉)。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地黄一分(拍碎),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
主治
小便出血。
参考文献
彭怀仁编《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南京中医药大学,1999,P1670;黄芩汤[圣济总录]
组成
黄芩(去黑心)、黄连(去须)、木通(锉)、柴胡(去苗)、赤芍药各二两、地骨皮、山栀子仁各一两半、萎蕤大黄(蒸过,切,炒)、甘草(炙,锉)各二两半、石膏六两半。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入朴消半钱匕,食后良久温服,一日二次。
主治
白膜晕赤侵黑睛生翳,横冲瞳人,成丁翳痛。
参考文献
彭怀仁编《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南京中医药大学,1999,P1670;黄芩汤[圣济总录]
组成
黄芩(去黑心)、木通(锉)、黄连(去须)各二两、地骨皮、萎蕤、甘草(炙,锉)各一两半。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一日二次。
主治
花翳。
参考文献
彭怀仁编《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南京中医药大学,1999,P1671;黄芩汤[圣济总录]
组成
黄芩(去黑心)、当归(切,焙)、柏叶(焙)、蒲黄(微炒)各半两、艾叶(炒)一分、生干地黄(焙)二两。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主治
妇人经血暴下,兼带下赤白不止。
参考文献
彭怀仁编《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南京中医药大学,1999,P1671;黄芩汤[圣济总录]
组成
黄芩(去黑心)、瞿麦(取穗)、当归(切,焙)、冬葵子(炒)、木通(锉)各一两。
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主治
产后小便不通。
参考文献
彭怀仁编《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南京中医药大学,1999,P1671;黄芩汤[宣明论]
组成
用法
上为末。每服三钱,加水二盏,当归一根,同煎至一盏,稍温服。
主治
妇人孕胎不安。
参考文献
彭怀仁编《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南京中医药大学,1999,P1671;黄芩汤[济生]
组成
泽泻、栀子仁、黄芩、麦门冬(去心)、木通、生干地黄、黄连(去须)、甘草(炙)各等分。
用法
上呋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
①《济生》:心劳实热,口疮,心烦腹满,小便不利。②《直指》:心肺蕴热,咽痛膈闷,小便淋浊不利。
参考文献
彭怀仁编《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南京中医药大学,1999,P1671;黄芩汤[得效]
组成
用法
上锉散。每服三钱,加水一盏半煎,温服。
主治
胎孕不安。
参考文献
彭怀仁编《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南京中医药大学,1999,P1671;黄芩汤[赤水玄珠]
组成
黄芩五分、川归、侧柏叶、蒲黄各四分、艾叶一分、生地二钱半、伏龙肝二钱。
用法
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主治
经血不止。
参考文献
彭怀仁编《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南京中医药大学,1999,P1671;黄芩汤[回春]
组成
黄芩、山栀、桔梗、芍药、桑白皮、麦门冬、荆芥、薄荷、连翘各一钱、甘草三分。
用法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服。
主治
肺火咳嗽,吐血、痰血、鼻血,咽喉肿痛干燥生疮,或鼻孔干燥生疮,或鼻肿痛,右寸脉洪数。
参考文献
彭怀仁编《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南京中医药大学,1999,P1671;黄芩汤[回春]
组成
黄芩、山栀、桔梗、麦门冬(去心)、当归、生地黄、干葛、人参、天花粉、白芍各等分乌梅一个。
用法
上锉一剂。食远频服。
主治
上焦渴症,饮水多而食少。
参考文献
彭怀仁编《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册》,南京中医药大学,1999,P1671;
解毒清热汤(《经验方》)
银花解毒汤(《庞氏经验方》)
麻黄升麻汤《伤寒论》
大败毒汤(《中医皮肤科》)
温清饮(《和汉医药学会志》)
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