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四逆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回阳益阴之功效。
主治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
症见四肢厥逆、烦躁、心悸、舌淡苔白滑、脉做欲绝。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休克、心力衰竭、心机梗死、急性脑血管病、内耳眩晕症等。
名称
茯苓四逆汤
出处
《伤寒论》
功用
回阳益阴
主治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
目录
歌诀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义运用加减化裁重要文献摘要各家论述
歌诀
少阴病症四逆汤,附子干姜力回阳。茯苓人身炙甘草,诸药阳复畜自康。
组成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用法用量
上药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一日二次。
功用
回阳益阴。
主治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
方义
本方由四逆汤加茯苓、人参而成,亦系四逆加人参汤加茯苓而成,为回阳救逆,益气化饮之剂,又称温阳利水,扶正救逆之剂。方以四逆汤为主,回阳救逆,加人参而益气生津,扶正固本,俾心、肾、脾三阳得回而本固,阳复则阴生也。茯苓重用,甘淡健脾渗湿,使寒湿之邪得姜附之温阳而从小便利之;且参、苓相配,益气健脾,又土以制水也;茯苓并能安神,定魂魄,除烦而宁心也。故名茯苓四逆汤。
运用
本方以四肢厥逆、烦躁、心悸、舌淡苔白滑、脉做欲绝为辩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休克、心力衰竭、心机梗死、急性脑血管病、内耳眩晕症等。
加减化裁
如心悸怔忡,加生龙骨、生牡蛎;烦躁不安,加琥珀;浮肿,小便不利,加桂枝、白术;虚寒世泻,加白术、补骨脂。
重要文献摘要
《伤寒缵论》:“茯苓四逆汤:茯苓六两,人参一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卜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各家论述
《伤寒附翼》:此厥阴伤寒发散内邪之汗剂,凡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后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此方本欲利水,反取表药为里症用,故虽重用姜、桂,而以里药名方耳。厥阴伤寒,先热者后必厥,先热时必消渴。今厥而心下悸,是下利之源,斯时不热不渴可知矣。因消渴时饮水多,心下之水气不能入心为汗,蓄而不消,故四肢逆冷而心下悸也。肺为水母,肺气不化,则水气不行。茯苓为化气之品,故能清水之源;桂枝、生姜,则从辛入肺,使水气通于肺,以行营卫阴阳,则外走肌表而为汗矣;佐甘草以缓之,汗出周身,而厥自止,水精四布,而悸自安。以之治水者,即所以治厥也。伤寒心悸无汗而不渴者,津液未亏,故也用此方大发其汗。用姜、桂与茯苓等分,而不用芍药、大枣,是大发其汗。佐甘草者,一以协辛发汗,且恐水渍入胃也。
清瘴汤(《中医内科》)
芍药甘草汤(《伤寒论》)
桂枝加芍药汤(《伤寒论》)
黄芩汤(《伤寒论》)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伤寒论》)
桂枝新加汤(《伤寒论》)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