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壮热口渴,肌肤发斑或吐血、衄血、便血等。
副症:心烦躁扰,甚或昏狂谵妄;头痛、甚则痛如刀劈;甚或两目昏瞀,骨节烦疼、腰如被杖。
舌脉:舌绛苔黄。甚或舌紫绛苔焦燥,脉数。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其中一项,加典型舌脉。
(3)来势极其凶猛,病情很重,或有热在气分不愈史,或起病即见热毒充斥表里,气血两燔。
【证候分析】
气分热邪炽盛,熏灼于内,故壮热口渴、苔黄,血分热毒亦盛,损伤血络,迫血妄行,故兄斑疹显露,甚则紫黑或片,吐血、衄血等各种出血见症。热邪上扰心神,则见烦躁不安,甚或昏狂谵妄。若毒火内炽,上干清窍,气血上壅,则见头痛如劈,两目昏瞀。名热毒充斥表里,经络被阻,气血运行不杨,则见骨节烦痛,腰如被杖。热在血分则舌绛,舌紫绛苔焦燥,为气血热毒极盛之象,里热亢盛故脉数。
【治疗法则】
气血两清。
【代表方剂】
化斑汤、清瘟败毒饮。
【方药加减】
气血两燔之轻证,无热毒张之象,宜选用化斑汤,并酌加丹皮、赤芍、紫草以增强其凉血散血之力,若热毒壅盛,充斥气血,弥獲三焦,证见壮热,大渴饮次序,头痛如劈,两目昏瞀,咽喉肿痛,骨节烦痛、腰如被杖,谏狂不安,吐衄发斑,舌紫绛苔焦燥,脉洪大而数或沉数有力,或沉伏,当选用清瘟败毒饮。清瘟致毒饮之加减法较多,若疹色紫黑,紧束有根,宜加紫草、归尾、红花;若口秽喷人,加佩兰、金银花;若泻下臭秽稀溏加银花、苦参,白头翁;若喘促胸闷加杏仁、枇杷叶、瓜蒌;若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若四肢抽搐加羚羊角、双钩之属;若神昏谵狂宜同服安宮牛黄丸,
【类证鉴别】
胃经热盛证与气血两燔证:二者皆可出现壮热、口渴、苔黄等症,但前者系邪入阳明胃经,正邪剧争所致,胃经热盛,熏蒸于外,故以壮热、大渴、大汗、脉洪大为其临床特点。本证除上述共有的气热见症外,又有肌肤发斑、吐血、衄血等血热炽盛,迫血妄行的表现。为胃经热盛证所不见,二者区分若此。
气苗两燔证与气血两燔证:二者皆有壮热、口渴、苔黄等气热炽盛之症,且热入莒血又都为人体营养物质损伤的病变。但营为血之浅层,热入血分除使原有的营分病变加重外,由于血热炽盛,损伤血络而迫血妄行,排出体外则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各种出血见症,瘀于皮下则见斑疹稠密,甚则连片成块,斑色紫黑。气苗两燔证虽因营热窜于血络而见肤肌发斑,但热势犹恋于营,尚未动血,故仅见斑疹隐隐而非密布紫黑成片,亦无吐血、衄血等各种出血见症。
【现代研究】
本证可见于化脓性脑膜炎、钩端嫘旋体病、流行性脑脊髄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脑炎等多种急性传染病的极期。患者多有高热。病原体及其毒素损伤皮肤血管内壁,引起栓塞、坏死、出血及细胞浸润,可导致皮肤出现瘀斑、瘀点;病原体及其毒素引起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及内毒素的怍用,可使内脏出血而发生吐衄,便血等症;高热,使交感一肾上腺系统机能增高和血液温度升高,对窦房结的刺激、使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从而出现舌红绛而脉数。病原体及其毒素损伤中枢神经细胞,使之变性、坏死。脑的各部分出现坏死软化灶,脑膜及脑组织充血、水肿,形成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导致大胞皮层及皮层下网状组织功能障碍,及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异常故电,可引起昏迷,惊厥。另外若脑部炎症直接损害体温调中枢,亦可引起或加重高热。上述病理变化遂致发生本证。
寒湿困脾证
脾肾阳虚证
肝阴虚证
热入营血证
肝火上炎证
寒滞肝脉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