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恶寒,身热不扬,午后热显,脘痞。
副症:胸闷,少汗,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呆不饥,表情淡漠。
舌脉:苔白腻,脉濡缓。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任何二项,加典型舌脉。
(3)好发于夏秋季节,多由劳倦过度,饮食不节,复外感湿热病邪所致。起病较缓。
【证候分析】
湿热之邪外侵,卫气被遏,皮毛开合失切则恶寒,少汗,
热处湿中,为湿所遏,故身虽热而面不红,反见面淡黄,脉不数反而濡缓;
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扪之稍久即感灼手,是为“身热不扬”。
午后湿热交蒸较甚,故发热较午前明显,
湿邪内阻,清阳不升,则头重如裹。
湿性重着,客于肌表,故身重肢倦。
湿阻气分,郁阻气机,影响脾胃的运化受纳功能,故胸闷脘痞,纳呆不饥,
湿浊蒙蔽清窍,故表情淡漠。
湿邪偏盛,故苔白腻,脉谦缓。
【治疗法则】
宣化湿热。
【代表方剂】
藿朴夏苓汤、三仁汤。
【方药加减】
若湿邪偏于卫表,而化热尚不明显者,宜用藿朴夏苓汤,
湿热困遏卫气,湿中蕴热者宜选用三仁汤。
【类证鉴别】
表寒证与湿热困遏卫气证:本证的发热恶寒、头痛有似风寒表证,但表寒证系寒邪束表,卫阳被遏,故发热轻,恶寒重、肌表无汗,头身疼痛较著,苔薄白,脉浮紧。而湿热困遏卫气证为湿热初犯入体,外遏卫阳,内困脾胃,表里同病,湿重热轻之候,其恶寒少汗为时甚短,程度亦轻,且身热不扬 ,头以昏胀为主,疼痛不著。身觉困重,亦不甚痛,苔白腻、脉濡缓,,并必见胸闷脘痞等湿阻气机的。见症,两者不难鉴别。
阴虚证与湿热困遏卫气证:二者皆有午后热甚之临床表现,但阴虚证是阴液亏虚,阴不制阳,阳气偏亢所产生的一种证候。多因房劳过度,久病失养,热病伤阴或失血耗液进一步发展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形体消瘦、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湿热困遏卫气证所出现之恶寒、胸闷脘痞、头身困重、苔白腻、脉濡缓为阴虚证所不见。其身热不扬虽午后热象较显,但面色淡黄,表情淡漠、神呆不烦与阴虚证之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心烦不安亦不同,两者可辨。
食滞胃脘证与湿热困遏卫气证:二者皆有脘痞不适之症,但前者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滞中阻,脾胃运化失常所。本证系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复感湿热病邪,邪遏卫气使然。前者之胃脘疼痛,嗳腐吐酸、矢气频频,泻下物酸腐臭秽,为本证所不见,而本证之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头身重痛亦为前者所不具。二证不难鉴别。
【现代研究】
湿热因遇卫气证见于现代医学之伤寒、副伤寒、夏季流行性感冒及钩端螵旋体等急性传染病的发病初期。由于病原体及其毒素初步进入血液,刺激白细胞,使之生成并释放白细胞致热原而引起发热;在体温迅速上升时,由于末梢血管痉挛,皮肤的血液循环减少,立毛肌收缩而出现恶寒,甚至寒战:病原体及其毒素对清化系统的损伤亦或导致其功能紊乱而腹账脘痞。
血液化验:钩端螺旋体病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均升高。白细胞总数多升高,中性粒细胞可达0.8以上。其他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甚至低于正常(如伤寒、副伤寒)。血培养可发现伤寒、副伤寒杆菌及钩端嫘旋体。
血清学检查:伤寒和副伤寒肥达氏及应阳性;钩端螺旋体病补体结合试验和凝集反应均有明显的特异性。
太阳中风脾虚水停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太阳风湿证(桂枝附子汤证)
太阳风湿留着关节证(甘草附子汤证)
太阳表郁不解证(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太阳表郁内热证(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蓄水证(五苓散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