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蓄水证(五苓散证)

太阳蓄水证

【临床表现】

主症:发热恶风,汗出,小便不利,少腹胀满,烦渴或消渴。

副症:或心下痞,或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舌脉:苔白,脉浮或浮数。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及典型舌脉。

(3)有太阳表证不解的病史。

【证候分析】

此为太阳病不解,邪热随经入腑,热与水结,膀胱气化不行而致发热恶风,汗出,提示表证未罢;

小便不利,少腹胀满为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气机阻滞;

水停下焦,津液不布,不能上溯于舌,故有消渴及烦渴;

病属蓄水,水气上逆,胃失和降,而有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舌苔、脉象均属表证仍在。

【治疗法则】

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代表方剂】

五苓散。

【方药加减】

小便不利:其特点是子宮摘除术后,膀胱麻痹致小便不利,头昏,少腹胀痛,口渴不欲饮,大便正常,舌苔薄白微腻,脉象濡缓。治用五苓散加大腹皮、木通、车前子广木香防己、生甘草。若肿瘤术后膀胱麻痹所致小便不利,饮食欠佳,气弱懒言,自觉气不能下达,无力小便,舌质浅淡、苜白腻,脉象虚大者,治用五苓散加生黄芪党参、车前子、大枣生姜皮、滑石等。

水肿:其特点是两目四肢皆肿,按之没指,腹大如鼓,脐突,睾丸、阴茎肿大且透明发亮,呼吸短促,舌苔白腻,脉弦有力。治用五苓散含六一散加陈葫芦、车前于、汉防己

臌胀:其特点是腹大如鼓,脐突,两腿浮肿,按之没指,小便不利,口渴不欲饮,胃纳呆少,神倦乏力,面色苍褐,身目俱黄,无汗,舌苔黄厚膩,脉沉弦而长。治用五苓散加茵陈、木香、陈皮枳壳砂仁、川楝、神曲鸡内金大腹皮

湿疹:其特点晕两上肢及颈部密布粟粒样疹点,渗水甚多,点滴下流,瘙搔痒,身微恶寒,汗出较多,口干饮水,小便咯黄,舌苔薄白,脉濡缓,治用五苓散,以苡仁代猪苓,酌加健脾除湿药。

腹痛:其特点是过食水果,而致腹部剧痛,四肢僵硬顴抖,舌硬,言语不自由,舌苔白厚,脉浮缓,查腹部脐上硬如板状,灼热手不能近,索水,饮后从嘴角流泡沫状唾液。治用五苓散去渚苓加大泽泻甲量。

昏厥:其特点是病发时自觉有气上冲,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乱不堪,上至头则昏厥不省人事,少顷气下行则苏醒,小便频但量不多,舌淡苔白滑,脉沉。治用五苓散加肉桂

【类证鉴别】

太阳表寒里饮证与太阳蓠水证:二者皆为表里同病,即有表邪亦有里饮,在症状上,皆有发热口渴等症,不同点:前者的发病机理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且水饮内聚较重,故除有发热恶寒,无汗,千呕,喘咳等表实证之外,又因水性变通,流动不居,各随其所到之处而为病,故或然证较多,如下利,小便不利,少腹胀满等;而太阳蓄水证的病机,为太阳经证不解,邪热随经入腑,热与水结,以致膀胱气化失常,水湿内停,故见恶风,汗出,发热或微热等表虚见证,兼有小便不利,少腹胀满等证。可见,太阳表寒里饮证为表实证兼水饮内聚,而太阳蓄水证为表虚证兼水湿内停,治疗上,前者用小青龙汤,后者用五苓散。

少阳阴虚水热互结证与太阳蓄水证:二者病机均为膀胱气化失常,证候上都有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脉泮等证,方药多用茯苓、渚苓、泽泻。不同点:前者病因多为阳明里热伤津或少阴热化所致,实质为阴虚而水热互结,其阴虚为本,水结为标,用猪苓汤方。后者为表邪不解,随经入腑,水蓄下焦,但无阴虚,证览发热汗出,恶风,烦渴或消渴等,方用五苓散。鉴别点:少阴阴虚水热互结证,为阴虚有热,水热互结,津液不足,太阳蓄水证。为尚有表邪,水蓄下焦_津液未伤、

太阳胃虚水停证与太阳蓄水证:二者皆有表证,症状上均有小便不利等。不同点:前者为表证汗后胃阳不足,水停于中,阻滞气机,阳气不足而致,太阳蓄水证,为表邪不解,随经入腑,水与热结,蓄于膀胱而成;主要不同点是渴与不渴,渴为太阳蓄水证的主要见证,为气不化津,津不上朝于舌而致,故治宜化气行水,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而不渴,是胃虚水停之证,乃水停于胃,脾之转输尚可,津液尚能上达于舌,故治疗上宜温胃利水,方用茯苓甘草汤。

少阴阳虚水泛证与太阳蓄水证:二者均有水气不化,水饮内停,日或然证较多不同点:前者为无有表证,为心肾阳虚,不能制水,导致水气泛滥,后者为表证不解、随经入腑,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水湿内停。鉴别点:一为有表证,一为无表证。

【现代研究】

侧重于五苓散的病理机制及药理作用:

(1)五苓镦证的病理机制:五苓散证可能是由于致病因子破坏了入体调节渗透压的“反馈”机构和“稳态”。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自动控制系统,由分子的、亚细胞的、组织器官的及整体各水平的不同层次的系统组成,能通过高度组织化的物质、通量与信息的传递,把系统紧密联系起来,组成入体的“反馈”联系机构。五苓散的治疗作用即是促进被破坏了的“反馈”机构和“稳态”恢复正常。神经生理学研究支持了这一看法。由于出汗使体内水分和钴盐等成分不断丢失,造成血压下降。这一信息通过外周感受器传至丘脑下郁渗透压感受区,引起饮水增多和排尿量减少(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五苓散证的口渴,小便不利,头痛,呕吐,泄泻等主证,主要是由于渗透压调定点降低的缘故。所以五苓散证即非体内缺水,也不是多水,而是一个机体内水平衡或水分紊乱的过程。

(2)五苓散证的药理作用:药理实验表明:五苓散有利尿作用,使尿量增加12%。同时增加尿中Na、K、C1的排出量。本方的利尿及排钠作用接近或超过西药一般的利尿药,且不影响动物活动能力。方中的每味药均有利尿作用五苓散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治下利又治顽固性便秘,既治口渴少尿,又治口渴多尿的尿崩症,实验表明五苓散对正常家兔和小鼠无利尿作用,对健康人仅有轻微利尿作用,而对五苓散证患者则有显著利尿作用。随着cAMP与cGMP参与细胞内各种代谢调节作用的发现,双向调节已成为生物体内生命体内的基本调节形式。双向调节是指机体处于失去平衡状态时,给同一复合成分的方药机体可向与原来相反的状态转化而趋于平衡,既可使亢进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又可使低下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五苓散正体现了中医以调节见长的特点,使失去平衡的机体,通过人工稳态或人造反馈,恢复正常平衡状态。

(3)五苓散的现代临床应用

本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美尼尔氏症,脑积水、脑脊膜膨出症合并脑积水;泌尿系统疾病,如急性肾炎、疲劳后蛋白尿、周期性浮肿、泌尿系感染;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胃肠炎、急性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及中毒,如抗生素引起的口渴、尿少、心下痞等副作用,激素引起的满月脸和皮肤发红等副作用,及解毒、活血药治疗苯胺中毒所引起的头晕、无力,恶心,胸闷,四肢发凉,紫绀,血压升高,脉搏快,体温低等症状;妇产、皮肤等科疾病,如妊娠恶阻,产后癃闭,产后身倦,午后低热,湿困脾胃,崩漏,皮肤出现渗出液,浮肿,带状疮疹,足部水疱及表皮剝脱等等。凡符合本方辨证者,皆可用五苓散治疗。


皮肤湿热证
肾精不足证
心脾积热证
肺热炽盛证
肾气虚弱证
脾胃虚弱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