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为橄榄科植物橄榄的干燥成熟果实。
【功效分类】
清咽利喉
【性味归经】
性味:橄榄味甘、酸、涩,性凉。
1、《开宝本草》:“味酸、甘,温。无毒。”
2、《日用本草》:“味微酸、涩、甘,平。”
3、《品汇精要》:“气厚味薄,阳中之阴。臭香。”
4、《本草汇言》:“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5、《浙江药用植物志》:“凉。”
归经:归肺、胃经。清香质润,可升可降。
【功效主治】
功效:清咽利喉中药橄榄有清肺利咽,开胃生津,解毒。
主治: 咳嗽痰血,咽喉肿痛,食欲不振,暑热烦渴,醉酒,鱼 蟹中毒,鱼骨鲠咽,湿疹疳疮。
1、《食疗本草》:“主规鱼(即河豚)毒,煮汁服之。”
2、《日华子》:“开胃,下气,止泻。”
3、《开宝本草》:“主消酒。”
4、《本草图经》:“生啖及煮饮,并解诸毒。人误食缑鲐肝至迷闷者,饮其汁立差。”
5、《本草衍义》:“嚼汁咽,治鱼鲠。”
6、《纲目》:“生津液,止烦渴,治咽喉痛。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鱼鳖毒。”
7、《本经逢原》:“生津止渴,开胃消痰,醉饱后及 寒痰结嗽宜之。”
8、《本草再新》:“平肝开胃,润肺滋阴,消痰理气,止 咳嗽,治吐血。”
9、《本草述录》:“解天行疫毒。”
10、《岭南采药录》:“其果煎水洗,解疳疔毒。”
【药理作用】
橄榄提取物灌胃对CCl4所致的大鼠和小鼠急性肝损伤有剂量依赖性的保护作用。
【用法参考】
1、清肺利咽:
橄榄甘酸性凉,味涩主敛,有清热解毒,敛肺利咽之功,故常用于 咳嗽痰血,咽喉肿痛。凡肺 虚火郁而致 干咳少痰,甚则咯血者,宜与 栀子、 瓜蒌、海浮石、 浙贝母等 配伍,以清热化痰止咳。凡咽喉肿痛,口舌干燥者,可与生地、 玄参、 麦冬同用,以清热生津利咽;若咽痛声哑者,每与 桔梗、 甘草相合,以宣肺利咽,或加配 青黛、硼砂、 冰片蜜丸含咽,以清热解毒消肿。
2、开胃生津:
橄榄甘酸,能开胃消食,生津止渴,故常用于食欲不振,暑热烦渴。凡胃阴不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可与 麦芽、谷芽等 配伍,以生津和胃消食。凡暑热伤津烦躁 口渴者,可单味煎服,或与 梨汁、 甘蔗汁等捣汁饮。
3、解毒:
橄榄清凉甘酸,能解酒毒及河豚毒,故可用于醉酒及鱼 蟹、河豚中毒。一般可单味嚼食或煎浓汁频饮。对于鱼骨鲠喉者,亦可细嚼咽汁取效。此外,其解毒之功又可用于湿疹疳疮,如治湿疹,可浓煎湿敷;治下部疳疮,可烧存性配 儿茶调敷。
2、《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配 玄参、 麦冬、 桔梗、 甘草治咽喉痛;配 川贝母、 丝瓜络、甜 杏仁、茅草根治 咳嗽痰中带血;配 马齿苋、水 黄连治水泻转痢和里急 腹痛;配生莱菔煎水服,预防猩红热及乙型脑炎。”
【注意事项】
脾 胃虚寒者慎服。不宜多服。
1、《绍兴本草》:“多食亦伤喉咽。”
2、《本经逢原》:“病人多食,令气上壅。”
3、《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中寒及大 便秘结者忌用。”
【用量参考】
内服:煎汤,6-12g;或熬膏;或入丸剂;或鲜品嚼食。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油调敷。
【附方】
1、治风寒 咳嗽,痰涎壅盛,肺经燥热。 青果、 枇杷叶、冬花、 百合、 川贝母、 黄芩各30g, 知母45g, 杏仁30g, 麻黄15g,法 半夏30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g。每服1丸,小儿1次服半丸,开水送下。虚弱忌用。(《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青果止嗽丸)
2、治咽喉痛。鲜橄榄4.8kg,煎汁1次,去核,再煎1次榨净。将两次所煎药汁澄清滤过,蒸发成浓汁,加 冰糖12.5kg收膏,成膏14.4kg。每次半羹匙,开水化服。(《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青果膏)
3、治咽喉肿痛,声嘶音哑,口舌干燥,吞咽不利。 青果(去核)、 桔梗、生 寒水石、 薄荷各1240g, 青黛、硼砂各240g, 甘草620g, 冰片36g。共研末,为蜜丸。每服3g,日服2次。(《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清音丸)
4、治孕妇胎动心烦, 口渴咽干。 青果适量,置 猪肚内,炖熟,食肉喝汤。(《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
5、治酒伤昏闷。用橄榄肉十个,煎汤饮。(《本草汇言》)
6、治河豚鱼、鳖诸毒,诸鱼骨鲠。橄榄捣汁,或煎浓汤饮。(《随息居饮食谱》)
7、治野蕈毒。橄榄捣为泥,食之。(《愿体医话》)
8、治痴癫或羊头风。橄榄十斤敲损,入沙锅煮数滚,去核,入石臼捣烂,仍入原汤煎腻出汁,易水再煎,煎至无味,去渣,以汁共归一锅,煎浓成膏;用白明矾八钱,研粉入膏搅和。每日早、晚各取膏三钱,开水送服。或初起轻者,取橄榄咬损一头,蘸矾末入口嚼咽,至愈乃止。(《外科全生集》)
9、治唇紧,燥裂生疮。橄榄不拘多少,烧灰。上为细末,以猪脂和,涂患处。(《济生方》橄榄散)
10、治牙龈溃烂,诸药不效者。 盐榄二三个,连皮带核,火中煅过存性,加 冰片半分,搽之。(《幼幼集成》)
1、1、治下部疳疮。
1、橄榄烧存性,研末油调敷之。或加孩 儿茶等分。(《纲目》引《乾坤秘韫》)
2、橄榄(烧存性)、白螺狮壳( 醋煅)各一钱。研末,加 冰片一分,研匀。 麻油调搽,湿者掺之。须先用 甘草 花椒汤洗。(《潜斋简效方》)
【附方】
橄榄核(《纲目》)又名 青果核(《食物中药与便方》)。为橄榄科植物橄榄的果核。味甘、涩,性温。归肺、肾、大肠经。功能解毒敛疮,止血利气。主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疳疮,冻疮,肠风下血,疝气疼痛。
内服:烧存性研末,3-6g;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撒或调敷,或磨汁涂。
1、《纲目》云:“磨汁服,治诸鱼骨鲠及食绘成积;烧研服之,治下血。”
2、《药性考》云:“治颓疝肿痛,肠风下血,调敷冻疮。”
3、《本草再新》云:“治肝胃气,疝气,消疽瘤。”
4、《重庆草药》云:“解毒,杀虫。外用治疮疡,煅灰收黄水。”
5、《王氏医存》治口疳、喉癣、喉痈:橄榄核(煅存性)、抱出鸡子蛋壳(煅存性)、方 儿茶、人中白(煅)各一钱,上 冰片三分。共研细末,收好。每用少许,吹之。
6、《疡医大全》黑香散,治男女下疳痒不可当者,并一切极痒诸疮:橄榄核烧灰存性,研极细末。每一钱加 冰片二分,密贮。或干掺,或 麻油、猪胆汁俱可调搽。
⑦《杨氏家藏方》橄榄散,治肠风下血久不瘥者:橄榄核不以多少,灯上烧灰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食前陈米饮调下。
⑧《纲目》治阴肾颓肿:橄榄核、 荔枝核、 山楂核等分。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空心茴香汤调下。
⑨《寿世保元》治打扑青肿疼痛: 青果核磨水,频扫患处,其毒肿立退。
⑩《纲目》引《乾坤生意》治耳足冻疮:橄榄核烧研,油调涂之。
【临床报道】
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新鲜橄榄连核100g,加水200ml,放入沙锅,用文火煎2-3小时,使成100ml,滤过。成人日服3-4次,每次25-30ml,连服至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次数每日1-2次后停药。一般1疗程5日。如大便性状未见改善,细菌培养阳性者,则取橄榄煎液50ml,加水50ml保留灌肠,日1-2次,连用3日。共治49例,平均12小时退热,2.8日大便次数恢复正常,3.8日大便性状改善,4.1日大便培养阴性。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