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证

湿热证

【临床表现】

主症:身热不扬,渴不多饮,脘腹胀闷。

副症:头身困重,纳呆泛恶,便溏不爽或里急后重,下痢赤白;尿赤不利或点滴不通,或面目发黄,关节红肿热痛。

舌脉: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要点】

(1)主症具备兼副症一项加典型舌脉。

(2)以湿象与热象同时出现为本证特点。

【证候分析】

热为湿遏故身热不扬,湿热交蒸故午后热甚。

湿邪困遏清阳,狙滞经脉故头身因重。

湿热内困不能化湿蒸津,上承于口,则口渴,内有湿郁,则渴不多饮,湿热困阻,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故脘腹胀闷,纳呆泛恶。

湿郁热蒸肝胆,胆汁补溢,则面目发黄。

湿热阻滞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则尿赤不利或点滴不爽。

若湿热下迫肠道则便溏不爽或痢下赤白,里急后重。

湿热侵入人体经络关节,则关节红肿热痛。

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为湿热之征。

【治疗法则】

清热利湿、清热化湿。

【代表方剂】

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茵陈蒿汤、八正散。

【方药加减】

泄泻:以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泻下纳糜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为特点。治宜清化湿热,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味。湿偏重者加苡仁、苍术厚朴;挟食滞者加神曲山楂麦芽;兼风热表证者加银花、连翘薄荷;若在夏暑发病,可合新加香薷饮、六一散以解暑清热,利湿止泻。

痢疾:以腹痛、下痢赤白粘冻或脓血伴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苔黄腻为特点。治宜清热导滞,调气行血,方用等药汤加减,初起兼表证者,可合荆防败毒散以疏散表邪。湿偏重者,可合胃苓汤加减,热毒甚者,则宜白头翁汤沾热解毒为主,酌加银花、地榆赤芍,丹皮等。挟食滞者,择用山楂神曲等消导之品。

黄疽:黄色鲜明如橘皮色,属阳黄。治宜清热利湿退黄。热重于湿者,方用茵陈蒿汤加味。热甚有化火之势可合龙胆泻肝汤清热泄火,化湿退黄。湿重于热者宜用茵陈五苓散,酌加藿香,蔻仁等芳香化浊之品。湿热黄疽初起见表症者,可选用麻黄连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化裁以解表清热利湿。

臌胀:以腹大坚满,腙腹疼痛,烦热口苦,揭不欲饮,尿黄便秘,或身目发黄为特点。治宜清热利湿。攻下逐水。方用中满分消丸加减。体质壮实,水湿困重者可暂用舟车丸攻下逐水,得泻即止。若面目俱黄,可合茵陈蒿汤,若湿無蒙闭心包,神昏谵语,可用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热开窍

水肿:以头面、下肢浮肿伴有身热不扬,小便赤涩,尿黄浊,舌苔黄腻,脉濡数为特点。治宜清热除湿,利水消肿。常用通苓散。方以车前子、木通、茵陈瞿麦清热除湿:以四苓散利尿消肿。腰痛甚,小便混浊去白术,加黄柏苍术、土茯苓萆薢解毒除湿。

淋证:以小便热赤涩痛或尿混浊如米泔为特点,治拟清热利湿通淋,方用八正散或萆蘚分淸饮加减。

癃闭:以小便点滴不遏或置极少而短赤灼热,小腹胀滴苔黄腻等为特点。治宜清热利湿为主,常用八正散加减。舌苔黄厚腻者加苍术黄柏。兼心烦,口舌生疮糜烂者,可合导赤散,以清心火,利湿热。若尿闭或尿少伴有面色晦滞,胸闷烦躁,恶心呕吐,口中尿臭,甚则神昏谵语,宜用黄连湿胆汤加车前子白茅根、木通等以降浊和胃,清热化湿。

痿证:肢体痿软无力,以下肢为常见。可兼见面黄身重,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苔黄腻,脉湍数等症。治宜沾热化湿,以加味二妙散为主方方中用黄柏清热,苍术燥湿,秦艽川牛膝、萆蘚、防己导湿热下行,甚者可加黄苓、茯苓泽泻等药。如湿热伤阴,上方应加入苡仁、山药沙参、花粉、麦冬等清热生津。

痹证:以关节红肿疼痛为主要特点。常用宣痹汤以清热利湿,宣通经络。

【类证鉴别】

湿阻证与湿热证:两证同属湿证范畴。前者是湿邪困阻中焦而引起,其证以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呕恶、腹胀、苔厚腻为特点。后者为热在湿中,湿热郁蒸,除湿阻证特点外,还兼有身热不汤,午后热甚,苔黄腻等症。

寒湿证与湿热证:两者亦均属湿邪致病范畴。但前者有寒象,后者有热象。

【现代研究】

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多按此址辨治。

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之属热型者在临床最为多见,而且治愈率及有效率均高于寒型。其中热重湿轻者一般以白虎加桂枝汤为基本方,酌加忍冬、西河柳、赤芍、生地、防己、寒水石等:湿热以四妙散为基本方(如风湿Ⅱ方土茯苓、苍术、黄柏、海桐皮、苡仁、云苓、防己、威灵仙、革蘚、独活、赤芍、松节等,曾观察,总有效率为90%。

一般认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多属湿热致病,如革兰氏阴性杆菌致之伤寒属湿温,菌痢属大肠湿热,尿道感染属下焦湿热等。


冲任不固证
冲任虚衰证
太阳少阴两感证
阳明中寒证
寒邪犯胃浊阴上逆证
水湿泛滥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