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呕吐频作,或食入即吐,下利。
副症:胸膈痞闷,或心烦;或胃脘不适,腹部胀痛;或渴而不欲饮。
舌脉:舌淡苔薄黄:脉虚数。
【诊断要点】
(1)主症必备,加典型舌脉。
(2)具备主症,加副症三项以上。
(3)多有胃热脾寒吐利的病史,或误治失治,病入厥阴而加重。
(4)因胃热气逆为重,故以呕吐或食入口即吐为主。
【证候分析】
本证是因寒热格拒,上热下寒而导致的病证,上热即胃中有热,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呕吐频作,或食入口即吐;下寒即肠寒,脾气不升,寒湿下注故下利,但以呕吐和下利相比较而言,本证以呕吐为主:上焦有热,使胸膈气机不畅故见胸膈痞闷,上热扰及心神则可见心烦;胃中有热,和降失职,气机不畅则胃脘不适;肠中有寒,寒凝气滞可见腹部胀痛;上焦有热,热邪伤津,加之吐利也可伤津故可见口渴,但因下焦有寒,寒凝水滞,所以又不欲饮;脾气不足则舌淡,胃中有热则苔薄黄;脉虚数亦为脾虚胃热之象。
【治疗法则】
清上温下、辛开苦降。
【代表方剂】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方药加减】
胸膈痞闷:特点是自觉胸膈或胃脘部有物堵塞,痞闷不舒,同时有呕吐,下利,渴不欲饮,苔稍黄,脉虚数等,治宜原方酌加瓜蒌、枳实、半夏等,以清热降逆,消瘩开结。
心烦:若吐利又伴有心烦,说明上热较重,热郁胸膈,扰及心神;同时可伴有胸闷不舒,口渴,苔薄黄等。治宜原方减干姜用量,以免助热,酌加栀子、瓜蒌等,以清热除烦。
腹部胀痛:特点是账而不硬,痛而喜按,同时有呕吐,下利,舌淡苔薄黄,脉虚数等,这是由子肠中虚寒,寒凝气滞之故,治疗应在原方基础上酌加吴茱萸、小茴香、白术、乌药、肉桂等,以健脾温中,行气止痛。
下利重:原证一般呕吐较重,下利较轻,若下利较重,呕吐反轻,说明下寒重上热轻,同时伴胃脘不适,腹部账痛,喜温喜按,心烦苔薄黄等治宜原方减黄芩用量,或去之,以防过寒伤中,酌加白术、茯苓、肉豆蔻、肉桂等,以健脾温中,祛寒止泻。
【类证鉴别】
太阳上热下寒证与厥阴上热下寒证:二者均为上热下寒,症状又非常相似,故需仔细加以鉴别;太阳上热下寒证是以下寒为重,上热为轻,故黄连汤中仅用一味黄连清上热,其它药物均为温下寒,在症状表现上以腹中痛为主,喜温喜按,可伴下利,四末不温;上热的症状仅是欲呕吐、心烦等,脉沉迟无力;而厥阴上热下寒证是以上热为重,下寒较轻,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重用芩连以清上热,在症状表现上以呕吐为主,甚至食入口即吐,可伴下利,胸膈痞闷,心烦,苔薄黄,脉虚数等。因此,虽同为上热下寒证,但上热和下寒却有轻重的不同。
寒热错杂呕利痞证与厥阴上热下寒证:二者均为寒热互见之证,均可见呕吐下利,故亦需仔细辨别。前者从病机上是寒热之邪错杂于中焦,故以心下痞,但满而不痛为主症,或兼有呕吐、肠鸣,下利,舌苔白腻;后者从病机上是寒热分踞上下,又以上热为重,故以呕吐频繁,甚至食入口即吐为主症,伴有下利,腹部胀痛,心烦,舌苔薄黄等,故二者主症有所不同,临床时可资鉴别。
太阳伤寒兼呕利证与厥阴上热下寒证:二者虽均可见呕吐下利之证,但从病机和主副症却有较大区别。伤寒兼呕利证必须首先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身痛、脉浮紧等表寒证,乃由于外邪不解,邪迫于胃及大汤所致,故只要外解表邪,稍佐以降逆止呕,升津止利之品即可,表邪得去,不内迫胃汤则呕利自止,所谓逆流挽舟之法也:而厥阴上热下寒证却以呕吐为主症,甚至食入口即吐,伴下利,口渴不欲饮,心烦,腹中时痛等,乃是胃中有热,肠中有寒所致,治疗亦必须清上热,温下寒,因没有表证所以亦不需解表药。
【现代研究】
(1)适用证:《保幼大全》说四味人参汤(即本方)可治“伤寒脉迟,胃冷呕吐,可见胃寒亦可用本方,大概心下痞硬,脘中烦热,食人即吐,下利不止,寒热夹杂的胃肠病,都可采用。症状的出现,总是由于脏腑阴阳气血失去平衡所致。大凡生物未到死亡的阶段,绝不会全属热极或寒极而一往不复者。因此,除少数病症见大热症或大寒症可暂用单纯的寒药或单纯的热药外,绝大多数的见症则不免寒热夹杂,用药也不得不寒因热用或热因寒用,或者寒热配合使用。(《伤寒论方解》106页)
(2)治疗范围:临床常用此方治疗上热下寒之吐利。今之痢疾、噤口痢、急性胃汤炎、肝炎、胰腺炎,胆囊炎等,有上述症状者,均可加减使用。
(《张仲录药法研究》414页)
大肠结热证
太阳阳明邪迫大肠证
太阳中风气营不足证(桂枝新加汤证)
太阳中风脾虚水停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太阳风湿证(桂枝附子汤证)
太阳风湿留着关节证(甘草附子汤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