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任瘀湿凝结证

冲任瘀湿凝结证

【临床表现】

主症:月经失调,崩中漏下,或痛经,或带下增多,或结成症瘕,或婚久不孕。

副症:经前小腹胀痛拒按,经色黯红、质稠有块。

舌脉:舌红,苔黄白而腻。脉滑数或滑弦。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有副症中任何二项,加典型舌脉。

(3)具有起病缓、病程长,病情逐渐加仲的特点。

【证候分析】

平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疏泄失常,血海蓄溢失渡,故月经时前时后,经量或多或少。

也可因气滞、寒凝、湿聚、热灼而致血瘀,瘀滞冲任经脉,新血不得归经,乃成崩漏之疾。

或于产后、堕胎、小产或于经期,胞脉正虚,若因用具不洁或房室不节,以致湿热瘀血相结,蕴于下焦,阻退冲任,故发生痛经,常于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色黯红,质稠有块,

若湿毒(病虫)之邪乘虚侵入阴器胞宫,结于任脉,秽液下流则为带下病。

若湿热积聚,蓄久成毒,阻滞冲任,气滞血瘀结成症瘕。

若因经期产后,佘血未净,续受外感内伤致使宿血停滞,凝结成瘀,血瘀气滞,症积聚,积于胞中,经水失调精难纳入,难于受孕成胎,故婚久不孕。舌、脉均为瘀血、湿聚、冲任阻滞之象。

【治疗法则】

化瘀血,除湿秽,调冲任。

【代表方剂】

桃仁四物汤、少腹逐瘀汤、血腹逐瘀汤、三妙红藤汤、清热调血汤、苍附导痰丸、银甲丸。

【方药加减】

月经失调:其特点为月经周期不定,或先或后,经量或多或少,行而不畅。有块,或色淡质稀,或粘腻如痰,少腹乳房胀痛,或连及两胁,或倦怠嗜卧,气短神疲,心烦易怒,或闷闷不乐,舌质正常,苔荷白而腻,脉多弦滑。此乃肝郁脾虚,木郁伐土,水湿不化,冲任失调而成。治以吭扑解郁之法,方选逍遥散、定经汤加丹参、红泽兰鸡血藤益母草以活血祛瘀。如脾虚肝郁常以六君子汤加柴胡白芍

崩漏:其持点为月泛淋漓甚至终月难尽,或继而血量增多,后又淋漓不尽。血色紫黯有块,或挟粘诞。少腹胀痛,甚则拒按,待血块排出后痛减。或困惓肢重,或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舌质黯红或舌边有瘀点,脉见滑数或弦滑。此乃湿热郁滞瘀积,阻滞冲任,血不循经,溢而妄行。治疗偏湿重者选三妙红藤汤,偏热重者选银翘红藤解毒汤,血童多加蚕砂,淋漓不尽者加益母荜。若肝郁气滞血瘀者可选洮红四物汤,寒凝血瘀者酌加艾叶,血多者去当归川芎,加三七

带下病:其特点为带下色杂量多,或时而下流杂色秽水,时而出现血水,恶臭异常,质或稠或清,病初体力尚支,形赢体瘦,精神萎顿,皮肤枯槁,腰腹疼痛难忍,二便困难,舌质紫,或可见瘀点或瘀斑,苔白厚腻,脉细弱。此证系湿毒内侵或湿热蕴结,久治不愈,瘀结成毒,伤及冲任,胞宫内溃而成。初起体力尚支持时宜清热利湿解毒除邪,可选用黄柏、苡仁、土茯苓、炒贯仲、败酱草、丹皮炭、山栀炭等,配服犀黄丸、醒消丸。病久形嬴体瘦,宜扶正为主,佐以止血固带之品,常配用党参黄芪白术、苡米、升麻土茯苓等补五脏,固带脉,出血加地榆、败酱、茜草、乌贼骨。

不孕:其特点为多年不孕,月经延后,经行腹痛,胀坠拒按,经色黯黑挟有血块,或有粘涎,块出痛减。或肥胖多痰,带下量多,胸脘闷胀,倦怠乏力,舌黯或舌边有瘀点,苔白腻,脉见弦滑,此证系因七清内伤,气机郁结,气滞血瘀,或痰湿不化,塞胞脉,滞于冲任,月经不调,难于摄精成孕。治疗偏重血瘀者选血府逐瘀汤,如偏重寒凝血瘀者,选温经汤加艾叶。如偏生痰湿者选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类证鉴别】

冲任瘀湿凝结证与冲任瘀阻证:前者为瘀血、湿聚而导致冲任阻滞。后者多为气滞、血瘀而导致冲任不畅。从病情而言,前者多为病程校长,病情较重。而后者多为病程较短,病情较急。二者均可发生肿块,但肿块发生的部位多不同。前者多发生于宫旁(即附件),质较软,形状呈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不一,月经大多正常:而后者多位于胞中,按之硬,形状不规则,较小。月经多不规则。冲任瘀湿凝结证常以“带下”为主,而冲任瘀阻证多以“腹痛”为主。二者在治疗上也各有侧重,冲任瘀湿凝结证在于活血化瘀之中要着力运脾化湿解毒之法,以达到通畅冲任之目的。而冲任瘀阻证在于疏肝理气之中酌加行气化瘀之品,以达到通调冲任之结果。

【现代研究】

冲任瘀湿凝结证在盆腔炎等疾患的治疗中多有应用。如《中西医结合应用活血化瘀治则治疗盆腔炎》一文报告中西医结合应用活血化瘀治则治疗盆腔??27例,其中84例计102例次结核性盆腔炎患者治疗后痊愈19例次占18.6%,显效45例次占44.1%,好转38例次占37.3%,全部有效,肿块消失达64.1%。他们体会,抗生素对控制经生感染较为有效,但需选择对细菌较敏感的抗生素。抗生素对消除炎性浸润效果较差。若炎性浸润未能及时消散,就有可能转为慢性炎症。应用中药活血化瘀等法治疗对消散炎症浸润有较好的疗效。随费炎症浸润的好转,局部症状如疼疼痛、白带多、出血等也随之获得消失或改善。经过对照组观查,认为中药活血化瘀软坚法治疗结核性肿块疗效明显,单纯应用抗痨药,肿块消失为36.8%,中西医结合治疗为64.1%。


肝火犯胃证
病差水停腰下证
湿热蕴脾证
膀胱湿热证
膀胱虚寒证
脾虚痰凝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