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脾肾阳虚证

老年脾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

主症:腰膝冷痛,五更泄泻。

副症:面色?白,畏寒肢冷,少腹冷痛,饮食减少,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甚则腹满朦胀。

舌脉: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弱。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备副症中任何二项。

(3)具备典型舌脉。

(4)具备年老体衰的特点。

【证候分析】

本证多由年高之人,命门火衰,不温脾土,而致脾不足,终成脾肾阳气俱伤之证,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脾主运化,肾司二便。脾肾阳气既虚,则不能正常温煦腰膝形体,故见腰膝冷痛,畏寒肢冷:水谷相撖不得正常运化、吸收,故见泄泻,完谷不化,甚或出现五更泄泻;肾阳虚衰,水气不化,脾陌虚损,土不制水,则致面色白肢体浮肿,甚则腹部臌胀而满。舌脉均屑阳气虚衰之象。

【治疗法则】

温补脾肾。

【代表方剂】

真武汤,附子理中汤、四神丸。

【方药加减】

呃逆:属老年人脾肾阳衰之虚性呃逆。症见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四肢欠温,食少困倦,腰膝教:,舌淡苔白,脉沉细,治用附子理中汤加半夏、肉桂丁香柿蒂等。

泄泻:其特点是泄泻久而不愈,五更泄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脐蝮冷痛,喜得温按,食欲欠佳,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治用四神丸加附子肉桂赤石脂禹余粮等。

便秘:多属老年脾肾阳气虚衰,命门之火不足,大肠传导失司。其特点为大便秘结,面色青黑,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舌淡苔白滑,脉坑细而迟。治用附子理中汤加肉苁蓉、半夏、硫黄(半硫丸)、麻子仁等。

臌胀:多因牌肾脾虚,运化无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湿停聚而成,其特点是腹部臌胀,下肢浮肿,面色白,四肢厥冷,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脘闷纳呆,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治用附子理中汤加苡仁、扁豆、黄芪葫芦巴等

水肿:水肿日久,反复不愈,遍身浮肿,腰以下为甚,小便不利,肢冷畏寒,腰膝冷,脉沉迟,方选真武汤加大腹皮木瓜厚朴泽泻车前子等。

关格:其特点是小尿滴沥不尽,呕不能食,神疲气弱,面色白,腰膝软冷痛,肢体浮肿,苔白滑,脉沉细。多因年老脾肾阳虚,尿窍不利,呕不能食。治用真武汤加竹茹、良姜、车前子、牛膝等温补脾背,益气通关。

淋证:诸淋日久不愈,或劳倦过度,以致脾肾阳虚,湿浊留恋,亦可致小便淋沥不已。其特点是尿赤涩不甚,遇劳则发。腰膝软,神疲乏力,治宜温补脾肾,方选无比山药丸,加破故纸、五味子缓图其效,

【类证鉴别】

老年脾肾例阳虚证与老年脾阳虚证:二证均属阳虚寒证。但前者纯为脾阳不足的证候:面后者则属脾阳肾阳俱不足的复合性证候,同时,脾肾阳虚证可因脾阳虚发展而来。除具备脾阳虚的见症(食少,腹胀便溏等)以外,还有肾阳虚衰的表现(腰膝痛,畏寒肢冷等)。

二证均见泄泻,但前者仅为便溏而已,后者则较脾阳虚更甚,下利清谷,甚或五更泄泻。同时,脾肾阳虚证还可出现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甚或腹部臌胀等水温内停之证。

老年背阳虚证与老年脾肾阳虚证:二者亦均属阳虚寒证。并且,前者也可成为后者的起始原因,在病证表现上均有肾阳虚衰的表现(腰膝痛,畏寒肢冷等),但脾肾阳虚证更兼有脾阳不足的表现,而且有关症状表现均甚子肾阳虚证。

老年心肾阳虚证与老年脾背阳虚证:二者均为阳虚寒证。心肾阳虚证所出现的畏寒肢冷,面浮肢肿,小便不利等颇似脾肾阳虚证。但是,心肾阳虚证多弱老年命门火衰,心阳不振,故常有胸部憋闷疼痛、心悸便忡等症;而脾肾阳虚证系因年老体衰气自弱而致脾失温运,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所以,更有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甚至腹满嘭胀等表现


厥阴热迫大肠证(白头翁汤证)
厥阴肝寒犯胃证
津液亏损证
热入血室证
热极生风证
热毒炽盛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