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兼水饮证

少阳兼水饮证

【临床表现】

主症:往来寒热,胸胁满,小便不利。

副症:心烦,口苦,目眩;或渴而不呕,但头汗出;或不欲食,小腹胀满;或咳嗽,咯痰;或腹痛,下利。

舌脉:舌质淡红,苔白稍腻或薄白;脉沉弦或弦缓。

【诊断要点】

(1)具备主症。

(2)具备主症二项,副症三项以上。

(3)具备主症二项,副症二项,加典型舌咏。

(4)多为外邪先侵犯少阳,出现少阳见症,后又见水饮内停之症:或素体有水饮内停之症又感受外邪,出现少阳之症。

【证候分析】

少阳之邪未解,正邪分争,互有胜负,故往来寒热;

少阳之脉过胸胁,少阳经气郁滞,气机不畅,故胸肋满;

水饮内停胸胁,则其内有微结之感;

二焦水道不利,水饮内停,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则,小便不利。

少阳邪热上扰,故可见心烦、口苦、目眩;

邪热拫伤津液或水饮内停,气不化津,津不上承可见口渴,尚未累及胃腑,故不呕;

由于气机不畅,阳气不能宣发,郁而上蒸,则但头汗出;

木郁乘土,加之水饮内停,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则不欲食,水饮内停腹中,阻滞气机则小腹胀满;

水饮射肺故咳嗽、咯痰;

水饮下趋肠间则腹痛、下利。

邪热较轻加之有水饮内停则舌质淡红、苔白稍腻或薄白;

少阳之邪不解加之水饮内停于里,则脉现沉弦或弦缓。

【治疗法则】

和解少阳、温化水饮。

【代表方剂】

柴胡桂枝干姜汤

【方药加减】

小便不利:若小便不利较明显,甚至出现浮肿,说明气化不利,水停较重;同时伴有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等症,可在原方基础上加茯苓泽泻以淡渗利水。

不欲食:特点是胃脘胀闷,饮食乏味,纳呆,同时可见乏力、便溏等,这是因木邪乘土,脾气受伤,运化失职之故,当然这是在主症的基础上兼见的症状,故可在原方基础上配伍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等,以健腌益气助运化。

咳嗽:其特点是咳嗽,咯白色痰,甚者胸痛,呼吸不利,伴有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口渴,心烦等,治宜原方加杏仁、紫苑、桔梗、桑皮等宣肺降气,化痰止咳之品。

腹痛下利:其特点是腹中隐痛,下利清稀,同时、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小便不利,不欲饮食岸,治宜原方去黄芩之苦寒,以免伤中,酌加党参白术益智仁等健脾温中,祛寒止痛之品。

【类证鉴别】

太阳中风兼脾虚水停证与少阳兼水饮证:二证均可见发热、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等证,但前者发热的特点是翕翕发热,与恶寒并见,同时伴有头项强痛,身痛等太阳病证候。而后者发热的特点是往来寒热,同时伴胸敗苦满,口苦,目眩,但头汗出,默默不欲饮食等少阳病症候;从脉象来看,前者多泮缓或浮滑,后者多弦缓,或沉弦,可资鉴别。

太阳伤寒兼水饮咳喘证与少阳兼水饮证:二证因均兼有水饮内停之证,故均可见咳瞅,口渴,下利,小便不利,小腹胀满等。但太阳伤寒兼水饮咳喘证是以咳喘为主症,且伴发热恶寒、头痛项强等伤寒症:而少阳兼水饮证咳喘仅是或然症,同时必须见有少阳病一些证候,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不欲食等。故二者鉴别不是很难。

少阳半表半里证与少阳兼水饮证:此二证虽均可见少阳病的一些症候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口苦,目眩等。但少阳兼水饮证还应见水饮内停的症候,如小便不利,胸胁微结,小腹胀满或疼痛等;而单纯少阳半表半里证,一般不会出现这些症状。

【现代研究】

(1)具体应用:

伤寒胸满微结,小便不利,口渴心烦,但头汗出,寒热往来,邪入少阳,兼内有水饮的证治。常见于有慢性消化道病,如慢性胃炎、胃下垂、慢性结肠炎的患者,又患外感的少阳证时常可见到上述症状。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的寒疟。

治胆道系统疾患,证见胁痛,恶寒发热不重,苔白而腻等证如胆道感染,或胆石症并发胆囊炎等。

(2)关于本证病机:有人认为本方止之病机实为误汗伤阳,误下伤阴,少阳郁热,水饮微结,故以和解为旨。本方具体用于较小柴胡汤证为虚,阴虚贫血,呈郁热上冲之症;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相似之虚证又突然发生上火者。


湿热内蕴证
湿热困遏卫气证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
湿热阻遏募原证
湿郁酿热困阻中焦证
热与血结下焦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