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党参12g,苍术10g,白术10g,藿香10g,佩兰10g,草果8g,车前子12g,干姜8g,黄连8g,苏叶8g,陈皮10g,焦山楂12g,砂仁8g,鸡内金8g,白茅根15g。
【功效】健脾化湿和胃。
【主治】泄泻,属脾虚湿郁,寒热错杂者。症见大便溏稀,无脓血,无腹痛,腹胀肠鸣,矢气多,纳食可,眠差;舌淡红,苔白腻,脉弦。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晁老认为,年事较高,体质较弱,突患腹泻者脾气亏虚,湿邪蕴结不化,久而生热,形成寒热错杂之证。中焦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故见腹泻腹胀、肠鸣矢气。方中党参、苍术、白术、藿香、佩兰、草果、干姜、砂仁、陈皮等健脾益气,化湿和胃;焦山楂、鸡内金等消食化滞;黄连与干姜相伍辛开苦降,调和中焦,寓有半夏泻心汤之意;白茅根一药用之甚妙,甘寒滋润,生津止渴,既可治疗久泻津伤,又可防止辛温燥湿之品过燥伤津。全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具有健脾和胃之功。
【验案】患者,女,88岁,2006年5月5日初诊。
患者于4月11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水样便,每日3-5次,无发热、恶心、呕吐,无腹痛,某医院予左氧氟沙星、小檗碱、地衣芽孢杆菌、双八面体蒙脱石等,症状加重,每日腹泻10余次,伴肠鸣,脘腹胀满,遂人院治疗。诊断:急性肠炎。给予左氧氟沙星、地衣芽孢杆菌、双歧杆菌等,效果不佳,仍每日大便10次左右。肠镜示:结肠炎性改变,结肠多发憩室。病理:(回肠末端)黏膜中度慢性炎,淋巴滤泡形成,(回盲瓣)黏膜中度急慢性炎。便常规:白细胞7?10/HP。考虑患者初起为急性肠炎,经使用抗生素造成肠道菌群失调,遂请中医会诊。刻下症见:稀水样便,无脓血,无腹痛,腹胀肠鸣,矢气多,纳食可,尿少,口干唇燥,乏力,眠差;舌淡红,苔白腻,脉弦。
中医诊断:泄泻。
中医辨证:脾虚湿郁,寒热错杂。
治法:健脾化湿,辛开苦降,佐以开胃。
处方:党参12g,苍术10g,白术10g,藿香10g,佩兰10g,草果8g,车前子12g,干姜8g,黄连8g,苏叶8g,陈皮10g,焦山楂12g,砂仁8g,鸡内金8g,白茅根15gc>3剂,水煎服,每日1剂。
5月9日二诊:药后大便每日5-6次,便量亦减,肠鸣好转,仍腹胀,纳可,眠差,口干,尿少;舌淡红,苔白腻,脉弦。处方:苍术10g、白术10g,藿香10g,佩兰10g,薏苡仁30g,干姜10g,黄连10g,陈皮10g,半夏10g,苏叶10g,焦神曲10g、焦山楂10g、焦麦芽10g,炒枣仁15g,鸡内金10g,青皮10g。4剂,水煎服,每日1剂。
5月12日三诊:药后大便减至4次每日,逐渐成形,仍胃脘胀满,无食欲,口鼻干燥,喜饮水,睡眠好转;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治疗继以健脾化湿、辛开苦降之法。处方:苍术10g,白术10g,藿香10g,佩兰10g,青皮10g,陈皮10g,焦神曲10g、焦山楂10g、焦麦芽10g,鸡内金10g,干姜8g,黄连8g,厚朴10g,半夏10g,石斛15g,白茅根25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
5月18日四诊:大便明显好转,每日1次,便溏,仍无食欲,胃脘胀满较前减轻,口干,面部烘热;舌暗红,苔黄燥,脉弦。予健脾开胃、辛开苦降、调理气机之法巩固疗效。处方:黄连8g,黄芩10g,半夏10g,干姜8g,党参10g,苍术10g、白术10g,青皮10g、陈皮10g,焦神曲30g、焦山楂30g、焦麦芽30g,鸡内金10g,厚朴10g,砂仁5g,石斛15g,白茅根25g,炙甘草6g。3剂,水煎服,每曰1剂。药后大便正常,纳食好转,疫愈出院。
〔卢世秀,吴继全,陈燕.晁恩祥教授治疗疑难杂证验案举隅[J].北京中医药,2008,27(1):17-18〕
纳呆验方_成肇智
纳呆验方_成肇智
纳呆验方_成肇智
多食善饥验方_成肇智
多食善饥验方_成肇智
多食善饥验方_成肇智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