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柴胡9g,半夏9g,黄芩9g,太子参12g,白芍12g,连翘12g,栀子9g,茵陈9g,藿香9g,枳壳9g,白术12g,炒山楂9g、炒麦芽9g、炒神曲9g,甘草9g。
【功效】调和肝脾,清利湿热。
【主治】胁痛,属肝脾不和,湿热内蕴者。症见胁痛,面黄无华,乏力,纳差,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腻,脉细弦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刘老认为,肝失条达,脾胃不和,湿热中阻,斡旋不利,乃成肝脾不和、湿热内蕴之证;肝郁脾虚,后天失养,生化无源,故见面黄无华等症,治宜调和肝脾、清利湿热。方中柴胡疏木,使半里之邪得以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以内彻;半夏开结痰、豁浊气,使痰浊得以清化;参、芪、术、苓、草等健脾益气,以资化源;茵陈、栀子清肝利胆。腹泻明显者可加薏苡仁、藿香等。刘老认为肝炎发病机制与肝胆及脾胃湿热密切相关,而慢性肝炎实乃虚实夹杂之证。肝郁气滞,血行不畅,久之则瘀血内停,此实也;病程日久,湿热伤阴,或治疗中过用苦寒,致肝阴内耗,甚则肝肾阴虚,加之肝郁脾虚不运,精血生化乏源,此虚也。故治疗中应分清虚实,虚实同治,如此方能取效。
【验案】黄某,男,40岁,1994年12月22日初诊。
右胁痛,伴恶寒、发热7天。患者于12月15日受凉后出现恶寒、发热,体温39.5弋左右,继而出现右胁部疼痛、乏力、纳差、便溏、小便黄诸症,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谷丙转氨酶298U/L;乙肝5项HBsAg阳性,抗HBc阳性,抗HBe阳性。诊断为: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后经治疗,但疗效不佳,故来求诊。就诊时见:精神不振,面黄无华,腹软,右胁痛;舌质红、苔薄黄腻,脉细弦滑。肝肋下2.5cm,质软,边缘清,有触痛;脾未触及,无移动性浊音;
可见肝掌。
西医诊断: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
中医诊断:胁痛。
中医辨证:肝脾不和,湿热内蕴。
治法:调和肝脾,清利湿热。
处方:柴胡9g,半夏9g,黄芩9g,太子参12g,白芍12g,连翘12g,栀子9g,茵陈9g,藿香9g,枳壳9g,白术12g,炒山楂9g、炒麦芽9g、炒神曲9g,甘草9g。
1995年1月14日二诊:服药20剂,上述诸症有所减轻,原方加生黄芪30g,继续服用。
3月2日三诊:继服60剂,肝脏缩小,肝功能恢复正常,原方又加茯苓15g,继续服用。
5月22日四诊:再服60剂,复查乙肝5项HbsAg及HbeAg转阴;后随访1年,多次复查肝功能均正常。
〔刘如秀■刘志明医案精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75-276]
痴呆验方_成肇智
痴呆验方_成肇智
痴呆验方_成肇智
痴呆验方_成肇智
健忘验方_成肇智
健忘验方_成肇智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