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白芷、川芎、炙甘草、茯苓、当归、肉桂、芍药、半夏各(9)、陈皮(72)、桔梗(36)、厚朴、干姜各(12)。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积。
主治
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头痛,痛风,月经不调等。五积散《和剂局方》
五积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温里剂。具有解表温里,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证。症见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
临床上用于治疗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外感风寒湿,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
组成
白芷、川芎、茯苓、当归、白芍、法夏、橘皮、枳壳、苍术、干姜、厚朴各10克、肉桂、麻黄、桔梗各6克、甘草(炙)3克、生姜3片。
功用
发表,温中,理气,化痰,和血。
主治素有内寒之人,感受外寒,逐渐形成痰湿内留,气滞血瘀,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项背拘急、脘腹胀满、恶心呕吐、肠鸣便溏、腹中冷痛等。
配伍
麻黄、白芷发汗解表,干姜、肉桂温中散寒,四药相伍,共奏祛寒之功,以治五积之本;苍术、厚朴运脾燥湿,以除食滞;橘皮、法夏理气化痰,以治痰积;桔梗、枳壳升降气机,以除气郁;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以祛血瘀;炙草、生姜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治寒、食、痰、气、血之五积。
运用
1.痛经,症见经前或行经期中,少腹疼痛、喜温拒按、经量少、色黯红或紫、手足不温、苔白腻、脉沉紧等属于寒湿凝聚胞中,气滞血瘀者,亦可用本方治之。
2.积聚,症见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腹胀腹痛、兼见畏寒发热、头痛无汗、苔白腻、脉浮弦大等属于气滞血阻,兼外感风寒者,可用本方加槟榔以行气消积。若无风寒外感,则宜去麻黄、白芷。
3.肠胃型感冒、胆道感染等见有发热畏寒、脘腹胀满属于内寒之人,感受外寒者;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见有痛经属于寒湿、气滞、血瘀者;郁血性肝肿大、慢性疟疾等见有积块属于气滞血阻者,均可用本方治之。
小青龙汤(《伤寒论》)
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伤寒论》)
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
杏苏散(《温病条辨》)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