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月经先期来潮,或经期延后,或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痛经,甚则闭经,或经水非时而下,崩中或漏下,或产后恶露淋漓不净,或发为症瘕。
副症:少腹痛,或乳房胀痛,情绪急躁,喜怒忧思,尤以经前或经期表现突出。
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正常。脉弦或涩。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具有副症中任何二项,加典型舌脉。
(3)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的特点,常伴有明显的精神情志症状,以行经前和行经期间最为突出。
【证候分析】
素多抑郁,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木火妄动,疏泄过度,扰及冲任,因而经不及期先来。或素日忧恚,气机郁结,气结则血亦结而运行不畅,阻滞冲任,血海不能如期满溢,因而月经延后。情志所伤,肝气拂郁,郁则气滞,气滞血亦滯,血海气机不利,经血运行不畅,致发痛经。若气滞血瘀相因为患,冲任瘀滞,胞脉阻隔,故经水不行而致闭经。如七情所伤,冲任瘀滞,血不归经,发为崩漏,非时而至。如产后情志不畅,气机郁结,瘀阻冲任,新血不安,致恶露淋漓不止,如忧思恚怒,气机失畅,疏泄失度,气滞血瘀,结为症瘕,足厥阴肝经环绕阴器,至少腹上行,上贯膈膜,散布胁肋,乳头为其所辖。气滞肝经,则胸胁不舒,乳房、少腹胀痛。气机不畅,则精神郁闷,情绪激动,或时欲叹息,多悉善感。舌、脉为气滞血瘀、冲任瘀滞之象。
【治疗法则】
通畅冲任,行气化瘀。
【代表方剂】
逍遥散、越鞠九、加味乌药散、隔下逐瘀汤、血府逐瘀汤、桂枝茯苓丸、香棱九。
【方药加减】
月经先期:其特点为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经色紫黑有块4或少腹胀痛,或胸闷胁胀,乳房胀痛,或心烦易怒,或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此乃郁怒伤肝,木火妄动,下扰血海,迫血下行,致发月经提前而致。治疗清肝解郁调经。方选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使肝气疏达。热清血宁,经水自调。临术上常去煨姜之辛热,以免燥热伤阴,若经行不畅块多者,加红泽兰或丹参,益母草以活血行滞。若少腹痛或胁痛甚者,可加炒金铃子、玄胡以疏肝清热,活血止痛。若经量多者,去当归,因其辛窜活血,性温,走而不守,故血热经多者用之不宜。
月经后期:此期特点为经期延后,量少,色黯红,或有虚,小腹作胀,或胸腹、两胁、乳房胀痛,舌苔正常,脉弦。此病多因忧思抑郁,气不宜达,血为气滞,运行不畅,阻滞冲任,血海不能如期满溢,而致经期延后。治疗疏肝理气调经。选方乌药汤(《兰宝秘藏》)。若量少有血块者,加川芎以活血调经。若痛甚者,加柴胡、郁金以疏肝解郁。若小腹痛甚者,加玄胡以行气活血止痛。若气郁化火,兼有量多、色红、心烦,舌红苔萌,脉弦数者,加丹皮、栀子凉血清热。
痛经:其特点为每于经前一二日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胸胁乳房作账,或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此证系请多抑郎,经期或行经前后复伤于情志,肝气拂郎,部则气滞,气滞则血亦滯,血海气机不利,经血运行不汤,发为痛经治疗理气化瘀止痛,选方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若兼口顴,苔黄,月经持续时间延长,经色紫黯,经质稠粘为肝郁化热之象,当佐以清肝泄热之品,于上方加扼子、夏枯草、益母草。若兼前后二阴附胀者,加川楝子、柴胡,若肝郁伐脾,证见胸闷、食少者,加炒白术、茯苓、陈皮。若痛甚而见恶心呕吐者,为肝气挟冲气犯胃,当佐以和胃降逆,上方加吴茱萸、黄连、生姜。
闭经:本病特点为月经数月不行,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少胀胀痛或拒按。舌边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沉涩。此乃七情内伤,肝气郁结不达,气血瘀滞,冲任阻塞,胞脉壅闭,经水不行,发为暑经,治疗理气活血,祛瘀通经。方选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本方在于行血分瘀滞,解气分郁结,瘀去气行,则诸证可除,月经自调。若偏于气滞,证见胸胁及少腹胀甚者,上方加莪术、青皮、木香,若偏于血瘀,证见少腹疼痛拒按者,上方加姜黄、三棱,若寒凝血瘀,证见四肢不温,小腹冷痛,苔白,脉沉紧者,治宜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可选温经汤(《金歴要略》)加附子、文叶、小茴香,若因实热滞涩而瘀者,证见小腹疼痛灼热,带下稠黄,脉数,苔黄,宜佐以清热化瘀、可于上方加黄柏、败酱草、丹皮。
崩漏:本病特点为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或停闭日久又突然崩中下血,继而淋漓不断,色紫黑有块,小腹疼痛或胀痛,舌质紫黯,苔薄白,豚涩。该证系胞宫瘀滞,新血不安,则经乱无期,离经之血时瘀时流,而经血必时来时止,发为崩中漏下。治疗活血化瘀,止血调经。选方四物汤合失笑散,加三七粉、茜草炭化瘀止血,乌贼骨涩血不滞瘀,共奏活血化瘀止血调经之效。若兼气滞者,证见胸腹胀甚,上方加钞川楝子、香附。久漏不净加桃仁、红花、益母草
崩下不止:暂去川芎、当归,加党参、仙鹤草、益母草,若瘀而化热,证见口干苦,血色经而量多,苔薄者,加仙鹤筚、地榆、茜草根、夏枯草。
恶露不绝:其特点为产后恶露淋漓涩滞不爽,量少,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边有瘀点,脉弦涩或沉而有力。此乃产后胞脉空虚,寒邪乘虚入胞,与血相搏,瘀血内阻,或胞衣残留,影响冲任,血不归经,以致恶露不绝。治疔活血化瘀,选方生化汤加益母草、炒蒲黄,以祛瘀止血若为气虚挟瘀,伴小腹空坠者,加党参、黄芪,若瘀信化热,恶露臭秽者,加红蚤休、蒲公英以清热解毒。
瘕:属气滞者,其特点为小腹胀满,积抉不坚,推之可移,或上或下,痛无定处,苔薄润,脉沉弦。属血瘀者,其特点为胞中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面色晦暗,肌肤乏润,月经量多或经期延后,口干不欲饮,舌边瘀点,脉沉涩。总之,瘕的形或,多与正气虚弱,气滞血瘀,冲任瘀阻而密切相关属血瘀者,治疗活血散结,破瘀消,选方桂枝夜苓丸(《金匮要略》)加减。
月经过多:崩漏不止者,加失笑散、血余炭等。若带下多者加苡米仁、白芷。若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乳香、没药,若月经过少、闭经者,加牛夕、泽兰,若邪实芷盛.肌肤甲错者,可选用大黄庶虫丸。如果属气滞者,治疗宜行气导滞,活血消症。选方香棱丸(《济生方》),若月经不调者,加丹参、香附。
腰痛剧烈:加延胡索、田七等。
【类证鉴别】
冲任瘀阻证与冲任不固证:前者为气滞血瘀,冲任瘀阻而导致的月经先期、月经后期、痛经、崩漏、闭经、症瘕、恶露不绝等病;面后者为气虚冲任不固,约制无力所导致月经先期、月经量多、崩漏、白带增多、胎漏、堕胎、小产等病。二者在治疗上也迥然不同,冲任瘀阻证当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旨在通畅冲任而冲任不固证当以健脾益气,补肾填精,最终目的在于固摄冲任二脉。
【现代研究】
西医学所指的女性生殖器官肿瘤,例如:子宫肌瘤、宫颈癌、卵巢良恶性肿瘤等,以及女性盆腔内包块如盆腔炎性包块、子宫内膜异位症、阵旧性宫外孕等,均属症瘕范围。在体征上,有的虽然腹部切诊未触及包块,但若通过妇科检査或超声波检査、或内生殖器碘油造影等方法发现盆腔内有包块肿物,则均属症瘕《据各地报导,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上述某些疾病取得一定疗效。
《中药“桂苓丸”治疗子宮肌瘤60例小结》一文报导,用“桂苓丸”治疗60例,治疗前后均经超声被检查,经过1~3疗程的治疗(1.5~3个月为1疗程),痊愈43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控制2例,随访复査3个月~2年,未见复发。桂苓丸组成是:桂枝、茯苓、桃仁、丹皮、赤芍、生牡蛎、鳖甲、卷柏、艾叶、续断、黄芪、青皮、黄柏。他们体会,本方治疗子宮肌瘤对于血瘀偏寒虚弱者为宜,偏阴虚者效果校差。又根据现代医学的药理作用分析本方具有:①通过改善血循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吸咐功能和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促进血肿包块的消散和吸收,因而起清炎、消肿、化瘀消积等作用。②通过调节平滑肌的收缩功能,促进蜕膜、瘀血及其残留组织的完全排餘,而成调经、止血、止痛等作用,故本方不但对子宮肌瘤有效,还可用于附件炎、卵巢囊肿等疾。 .
《理冲汤治疗慢性盆腔炎51例》一文报导以理冲汤治闻慢性盆腔炎51例,治愈18例,显效20例,好转11例,无效2例。作者认为慢以盆腔炎是盆腔结缔组织及子宫附件的炎症,伴有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粘连、癱痕、肿块。……其发生多为经期产后或正气渐衰,无力驱邪,故病情缠绵,易急性发作,乃属正虚邪实之证。故采用扶正驱邪,攻补兼施的益气化瘀法。以理冲汤治疗。若瘀积日久,恶血坚牢难消,则用虫、水蛭等虫类药软坚搜剔,可缩短疗程。
(《中医妇科学》)
心肺气虚证
心脾阳虚证
心肝血虚证
气陷证
心脉痹阻证
肝气犯胃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